构建“儿童为本”的智慧城市 新书《童之境》分享斯德哥尔摩经验
本报北京10月11日专电 (驻京记者周渊) 智慧城市如何适宜、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城市如何体现“儿童为本”的人文精神? 城市的明天如何有序发展? 昨天下午,一场聚集中国、瑞典、丹麦等多国专家的“小小探索家:我的智慧城市”交流会在中国儿童中心举办,共同探讨儿童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命题。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新近出版、以斯德哥尔摩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研究范本的 《童之境》 一书成为与会专家们探讨的焦点。该书由瑞典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访问学者荆晶所著,通过大量调研与访谈,从斯德哥尔摩关爱儿童的城市实践中提炼经验与洞见,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建议。比如,建筑设计应优先考虑环境能效和儿童安全、在市中心保留属于儿童的空间、城市发展以儿童健康成长为至上等。她表示,研究旨在激发更多职业者关注儿童城市生活环境,鼓励共同创造健康友好的宜居城市。
“中国正站在城市化的关口,在进行城市现代化时,把城市变成智能型、友好型至关重要。”瑞典驻华大使林戴安认为,整个社会需要持续关注儿童权利,城市也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基建设施,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指出,1989年发布的 《儿童权利公约》 明确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希望通过各方努力,更有效地联结儿童与城市、环境与生活,切实提升现实和未来的幸福感,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朝辉则分享了自己与孩子互动的体验。他认为,相较于瑞典、丹麦等国家,中国家长带领孩子探索城市时面临种种不便,比如孩子上下天桥等立体交通并不容易,小学、幼儿园门前是城市最拥堵地带之一,儿童丢失更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孩子与科技进步、智慧城市建设是共同进化的。这些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逐步解决。”此外,他特别指出,孩子的社群交往也需要充分重视,公共机构和企业可以共同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伙伴、拓展兴趣。“孩子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想要创造的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今后重点推动的对象。”
此外,与会嘉宾们还就哥本哈根鼓励儿童骑行策略、“撒播绿色种子”中国儿童环境教育实践、塑料瓶回收绿色环保项目等东西方案例,针对儿童的城市规划、城市儿童环保开展实践等进行交流。
交流会现场,中国儿童中心、同济大学、瑞典驻华大使馆、丹麦文化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书。内容包括“倡议以儿童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尊重儿童的权利和社会参与,努力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机会接触大自然和感知世界之美”“倡议分享城市中优质的儿童参与和体验的公共空间生活”“倡议国际化的儿童城市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