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上建成7600亩森林 5到10年后将四季有绿

2016-10-27信息快讯网

据《劳动报》报道,恶臭扑鼻的垃圾填埋场,成了满眼葱茏的树林。在东海边的亚洲最大垃圾填埋场———老港垃圾填埋场,上海园林科技人员通过土壤回填、生境修复、地形改造的手段,在这块城市困难立地上完成了7600亩的造林计划。专家预计,5至10年后,这里将成为四季有绿、鸟语花香的城市后花园。今后,像这样的“变身”还将更多出现。昨天,市园科院联合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政总院、上海聚隆园林股份公司等组建成立“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专家团队通过绿化种植研究和技术研发,让申城的楼宇外墙、屋顶以及垃圾填埋场等灰色空间进一步“绿”起来。

据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介绍,后工业化时期以及城镇化更新中产生了大量城市棕地、废弃地、受损湿地等典型的城市困难立地,对地区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是一个全世界面临的难题。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仅城市棕地这一方面的保守数据在5000处以上。

随着我国持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中可适合绿化造林的土地越来越少,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如今,越来越多城市棕地,如垃圾填埋场、受损土地、盐碱地、拆迁地等,甚至桥柱、墙面、屋顶都被‘挖潜’用于绿化造林,预计到2030年,超过四分之一的绿化造林不得不在这些土地上开展。这些土地严格来讲,不能满足绿化造林的基本条件,普遍存在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土壤质量差等特点,属于绿化造林‘困难立地’。”张浪说,必须运用最新的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其进行土壤改良、物种选择、群落构建。

在这一领域,上海已在十年前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综合集成了植物品种筛选、群落结构配置、土壤改良、水肥植保等技术,并在世博园区规划、老港垃圾填埋场7600亩造林生态恢复、杭州湾滩涂造林以及立体绿化等重大项目中,提供了有力的创新技术支撑,成果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前,国内城市困难立地生态修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法律和法规缺失、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监管处于真空、资金保障不力、缺乏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等等。”张浪表示,此次园林行业多学科多单位联合成立困难立地绿化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想集聚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打通科技转化的瓶颈,解决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科技转化叠加和倍增效应。而其它方面的缺失也亟待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