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孤岛”缘何逆势突进
近两年来,临港集团-松江科技城成为上海最炙手可热的产业园区之一:2015年,临港松江科技城已开发建成的区域在全市104产业区块的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发展速度指数跃居第一,土地集约指数、地均税收、资源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发展质量等指数均位列前十强。
如果了解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就更能体会到这份成绩单的来之不易。据松江区统计局“跨越转型陷阱”课题研究报告:在2013年前后,松江区大部分工业经济效益分项指标连续下降,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例,2009年至2012年年均增速为7.7%,在全市八个郊区中排名倒数第二。
临港松江科技城的逆势突进令人称奇。其背后的人物——丁桂康带领的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团队令人好奇。丁桂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今天全市产业园区开发的“样板”,在十年前只是一个乡镇级工业区块,一片地处上海外环城郊的毛地。丁桂康回忆:“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里。不少业内人士甚至预言,这里今后将会是一个孤岛,没有发展前景。”
作为一名大型国企负责人,丁桂康决心摸着石头过河。这块石头,叫做“区区合作、品牌联动”。
初期,临港漕河泾开发区和新桥镇资产公司共同出资,分别占51%和49%的股份,合作开发位于新桥镇的837亩土地。此后,九亭镇也以同样方式与漕河泾开发区合作,新桥、九亭两镇拿出共计2700亩土地,组成漕河泾开发区松江新兴产业园的主体架构。去年底,漕河泾开发区松江新兴产业园更名为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既不同于以往的政府主导,也不同于产业园区“唱独角戏”,漕河泾开发区与新桥镇合作的产业园区开发,率先实现了国有资产与镇级集体资产的捆绑。这种“政府招园区、园区招企业”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让产业园区与当地政府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漕河泾开发区团队通过品牌和管理输出,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丰富的招商资源、完善的服务体系。新桥镇和松江区政府则卸下招商引资的部分重担,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优势,着重推进土地动迁、农民安置等工作。
从2007年4月打下第一根桩基,到次年9月一期9万平方米产业楼宇竣工,当期即实现60%的租售;园区随即启动二期14万平方米项目建设。此后,临港松江科技城边建设、边开发、边招商,至今开发总量已达到150万平方米。“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新桥模式一举成为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子。
栽培产业生态的智慧
新桥模式的核心在于,发挥“漕河泾开发区”的品牌优势,由开发团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专业问题。丁桂康把工业园区比作种植园。传统园区内企业类型单一、关联度不高,就像只种植单一作物的种植园,“生态”不够健康。于是,他的团队围绕“产业成链、企业成群、功能集聚、服务集成”的目标进行招商和服务。
经过十年栽培,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互联网及3D产业社区、新能源产业联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以免税为核心的境外商品销售中心、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相继落户园区。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3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一批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园区企业年均发明专利增长超过30%。
栽下“梧桐树”之后,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照料。丁桂康把每家企业的大小事情都装在心里。园区一家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遭仿冒,遇到维权困境,找到了丁桂康,他不仅出手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还举一反三,在园区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以期减少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撬动地区经济的担当
丁桂康说,临港松江科技城园区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园区的两平方公里范围之内,而是要跳开这个空间,立足松江区域,形成以园区为核、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推进松江当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他看来,共享经济带给园区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我们要本着竞争过程中寻求多方共赢的合作理念,为松江导入优质的发展要素资源。我们要找准支点,利用各种杠杆撬动松江新一轮的发展,我们能扮演什么角色就扮演什么角色,同时还要考虑我们的溢出和辐射效应。”
为此,丁桂康又提出了“大招商”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并不依托园区内日渐稀缺的土地和物业资源,而是将目光瞄准到园区周边乃至松江区域内的存量工业用地、工业物业,将临港松江科技城在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导入等方面的经验,输送到周边各街镇。目前,临港松江科技城已成功参与了九亭、新桥老工业地块的二次开发。
目前,新桥镇、九亭镇、洞泾镇等已相继与临港松江科技城签订深度合作协议,由临港松江科技城团队承担老工业区块二次开发的规划、招商建设。
人物小传
丁桂康,54岁,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曾任漕河泾开发区新经济园公司副总经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担任临港集团漕河泾松江园区董事长兼总经理。
上汽通用汽车全明星阵容领潮广州车展
英飞凌汽车电子开发者大会2016暨英飞凌擂台赛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