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点”借高端服务业突围

2016-11-06信息快讯网

上海“原点”借高端服务业突围

黄浦区发力打造核心承载区,2020年高端服务业占区域经济比重将达80%

 

地处上海“原点”的黄浦区,曾被喻作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伴随着上海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新业态崭露头角,这个老牌的商业、金融中心一度遭遇窘境,瓶颈障碍凸显。

 

去年以来,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标杆”、“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黄浦区着力在强化城区功能、优化政府服务、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链条等方面做出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今年前三季度,区级税收同比增长29.8%,以六大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创意业、专业服务业、休闲旅游业、航运物流业)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完成区级税收124.39亿元,占比为72%;高端服务业领域的总部型企业 (157家) 区级税收占比达30.6%,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1家,税收亿元楼63幢。

日前黄浦区发布 《进一步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1+3+X”系列政策》,明确将提高高端要素集聚度和综合效益显示度,打造上海高端服务业的核心承载区:预计到2020年,高端服务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达到80%,税收超亿元楼宇数量达到70幢以上;涉外经济占区域经济比重不低于40%;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贸易型总部数量力争达到70家。

高端不同于高档

“集聚高端要素,推动高端发展”,是黄浦区对高端服务业的诠释。黄浦区明确: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具有“附加值、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高和集聚辐射、资源配置、创新发展能力强及资本、知识、人才密集等特征”,“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黄浦区区长杲云这样作解:黄浦区要发展的高端服务业,不是高档服务业,是在服务业价值链中处于高端环节的部分。

新发布的系列政策明确:到2020年,黄浦区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地位凸显,高端服务业占区域经济的比重达到80%左右;高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涉外经济占区域经济比重不低于40%;高端服务业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显现,新增各类重点金融机构300家以上,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20%左右。

系列政策的核心是“营商环境优化”,包括产业链的完整和高端化,让企业与上下游对接更直接;产业结构的立体完整,企业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法律、审计、人力、咨询等各行业层次丰富、优质专业的服务;包括商业商务人士可直接获得的“10分钟生活服务圈”“15分钟文体服务圈”“24小时生活服务”;更包括最大限度地破除壁垒,“法无禁止皆可为”。

因此,黄浦区将推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举措分解为“1”个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3”个实施办法(《关于支持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高端服务业人才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整合优化企业发展服务平台的实施办法》)和“X”项具体措施。这样的政策体系对产业发展政策逐层分解,逐层落实,将散落在各个部门的产业政策有机整合,清晰对接市民和企业需求。

供给侧改革的黄浦实践

系列政策的出台,清晰地显示出黄浦区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即去低端服务产能、去“毛地”库存、去金融风险、降低综合商务成本、补政府服务短板,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功能、完善环境。

借此,黄浦区出台了优化供给结构的四大举措:扩大高端供给、优质供给、有效供给,提高要素活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提高供给质量;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大供给力度;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供给动能,释放供给活力。

黄浦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产业的衍生、延伸和发展,价值链的演变都是动态的过程,需要政策动态地适应市场变化,此次“系列政策”建立了两个开放的篮子,一个是盛装高端服务业业态的“产业篮”,将黄浦区产业的变化热点、新兴动力动态地反映出来;另一个是开放创新的“政策篮”,以“1+3+X”的形式进行版本迭代,主动适应市场对营商环境、政府服务需求的变化,务求营商环境最为优良,务求企业服务最为精准便捷。

推进“两证合一”先行先试

此次下发的“系列政策”中,解决具体操作问题的细则占了七成以上篇幅,涵盖了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政府服务等企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直面政府可提供怎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创业可获得哪些支持;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可受到怎样的特殊保护;有哪些便利措施能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和团队等一系列社会最关切的问题。

比如,积极推进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证“两证合一”先行先试。完善“黄浦区外国人来华工作受理窗口”建设,争取增设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外国留学生毕业留沪就业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等业务受理,形成海外人才办理各类证件一口受理机制。

此外,黄浦区金融办联合商务委、科委、司法局、人社局、文化局、卫计委、市场监管局、体育局、税务分局、新闻办、创新办及十个街道,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入开展“十进楼宇”活动,对接楼宇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问题。

 

  报记者 顾一琼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