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把中国医学经验写入全球健康史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再增加约3岁,达到79岁。对比这个令人振奋的目标,作为医疗高地的上海始终在不断思考、探索———我们掌握着全球最大的病人样本量、疾病种类群,难道只能做欧美医学标准的追随者?我们拥有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实验室,能不能拿出更多符合国人的诊断与治疗标准,让医学水平再往上提升些?办人民满意的医院,把更多临床研究成果用于提升人民的健康上。记者近期探访上海一批医疗机构,直面“健康上海”进行时。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今年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个用了50年的病名启用新名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因为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每个病人不再会都发展到肝硬化阶段。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团队和国际11位权威专家一道,推动了“更名”这一医学界里程碑事件的发生。
此前,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仁济医院在幽门螺旋杆菌领域独创的四联疗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国际指南 (2016版) 的治疗方案,过去两年已连续受邀在亚太消化病年会上向全球同行介绍“仁济经验”。
参与全球健康治理,这群中国医生越来越自信。
少有亚洲学者如此领先
仁济医院消化内科的门诊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前茅,去年仅医院本部消化科门诊量就达到42.3万人次,病人从全国各地涌来。位于仁济医院的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门口,“牌子”挂满墙壁: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他们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
面对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等前辈创造的辉煌,仁济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房静远教授在想一件事:我们仅满足于追随欧美的治疗策略吗? 显然不行。近年来,仁济消化团队加速在诊室和研究所之间“折返跑”,勇闯医学未知地带。
消化科有个病叫“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这其实是很无奈的病名,因为找不到病因,治疗也无从谈起。”仁济消化科戈之铮教授说。
2003年,一个病人跑到仁济医院求助,整整9年,她大便反复出血,查不出原因。戈之铮利用2001年刚问世的胶囊内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给病人做检查,发现小肠多处血管病变。找到出血原因了,但治疗仍是世界难题。
老药“反应停”(沙利度胺) 开启了这个团队的新思路,他们启动了沙利度胺治疗“血管病变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该研究后来发表在消化系统全球排名第一的杂志 《胃肠病学》 上。那名病人用药4个月后,便血不再,至今随访13年,未再复发。
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首次在国际上以指南形式,推荐沙利度胺对血管病变的治疗作用,并唯一以仁济医院的研究数据作为依据长篇引用,它成为血管病变所致顽固性消化道出血的全新治疗方法。2015年,《胃肠病学》 杂志直接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改名为“小肠出血”。
在全球消化领域,还少有亚洲学者如此领先。仁济消化团队并不止步于此。
自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马雄教授团队专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在前辈邱德凯教授的指导下,1998年至今,他们治疗了大量失代偿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原本,这些病人发展到晚期,就是严重腹水,唯一生机是等待肝移植。这群医生就深入研究、创新治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应用糖皮质激素综合治疗,挽救了大量病人免于移植,肝脏重回代偿期。
此外,这个团队在疾病诊断标准验证研究中的发现,还修正了相关国际指南。马雄牵头撰写了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与治疗共识,和该领域的专家一起推动了国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规范。也因为在该领域的成绩,马雄受邀加入全球自身免疫性肝炎工作组,中国仅2人。
仁济消化学科也是上海市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中心所在地,领衔者冉志华教授不仅是本土病人眼里的“牛医生”,在国际上也颇有名气。他担任亚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教育委员会主席,致力于全球年轻医生的培养工作。全球有一个炎症性肠病协作组,15个顶尖专家入组,中国就冉志华1人。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今年1月至6月的主要绩效数据里,仁济炎症性肠病病例数最多,占全市29.4%。
像钉子般几十年紧盯一个病
受肝病学家曾民德教授的教导和影响,茅益民教授尽管手握多个科研课题、国家项目,可他最关注的还是如何帮助病家解决各类常见、疑难肝脏疾病。茅益民说:“临床上的每个细小环节都涉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对仁济消化学科团队来说,60多人的医、教、研团队在近10个亚方向攻关,几十年里像钉子般盯牢一个病,才有了今日成果。
陈萦晅教授常年研究大肠肿瘤,一扑就是近10年。近年,她和房静远教授的课题组发现,增加膳食纤维和某些化学药物,诸如叶酸,可降低大肠腺瘤的发生。该研究发在美国 《肿瘤预防杂志》 上,对如此廉价而可及的预防手段,哈佛大学教授专门作出肯定评论。
这些年,陈胜良教授领衔的功能性胃肠病和心身疾病研究、李海副教授率领的慢加急肝衰竭研究小组,李晓波的内镜下处理早期消化道肿瘤技术等,在临床与科研均做得有声有色。
房静远说:“这样的研究需要多年跟踪,研究周期很长,但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