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福寿沟水利科技文化内涵

2016-12-10信息快讯网

 

传承福寿沟水利科技文化内涵-信息快讯网

福寿沟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依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并与整个城市的水塘连接,暴雨时可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而干道系统则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差,把自然降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江中,形成消涨自然闭合的系统。图为在章江的古城墙外墙所拍摄的福寿沟出口的情景。

图/视觉中国(刘念海)

日前,记者从江西省赣州市获悉,该市福寿沟保护与传承项目已正式获批,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福寿沟始建于北宋,至今仍在造福赣州老城区居民,被称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良心工程”。

据悉,项目将在章贡区河套老城区,对现存约12.6公里长的福寿沟地下排水构筑物进行勘察及保护修缮,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其中,包含一座面积8000平方米的“福寿沟博物馆”,目前正在选址。项目完成后,希冀再现福寿沟的历史,恢复福寿沟文化遗址的原真信息,传承福寿沟水利科技的文化内涵,促进福寿沟现有遗址保护,实现福寿沟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赢。

赣州市城建专家陆川接受采访时说:“福寿沟与今天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不谋而合。它所提供的蓄洪、排水和调节气候三大功能,使得赣州老城区能像海绵一样吸水、排水,防内涝。”

内部条石砖砌类似古墓

北宋熙宁年间,虔州(现赣州)知州刘彝开始主持修建福寿沟。依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按分区排水原则,刘彝建成“福沟”“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按水力学原理,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使城市雨水污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贡江。

“福寿沟的设计,十分精密成熟。首先,容量预计超前,横断面因势利导。‘福沟’的半径较小,一般在1米到1.2米之间;‘寿沟’的横截面更大,临江处可达1.7米。其次,沟渠的走向十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地形、地势。在没有机器提升系统的古代,遇到地势高的地方,古人就挖水塘,引导水流。”陆川说,福寿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与城区池塘相串通的方式,既能防止水流倒灌街区,又能进行废水循环再利用。同时,福寿沟与城内四十多口池塘、南面的豪塘连为一体,有养鱼、溉圃的综合功效,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

福寿沟初建,历经十年之久,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 (1068年) 开始直到熙宁九年 (1077年) 结束。无论是初建,还是后来历朝历代的维修,都充分体现了古人特有的工匠精神。

陆川说:“刘彝自己就是个水利专家。他设计的福寿沟其实很像古墓,沟内下铺条石,上用砖砌拱顶。条石分量重,不易被水冲走;对于污水来说,条石又比一般的砖块更耐盐、耐酸,防腐蚀,不用经常更换;沟顶用砖块垒盖成拱形,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既能拦截垃圾,又不会阻挡排水。还有‘龙爪’,即在临江的出水口前方设计一个涡轮,当水流增多,涡轮被水流带动,旋转更快,加速垃圾外排,以免杂质堵塞管道。”

增加绿化和水面可防内涝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福寿沟还能发挥从前一样的作用吗?记者问。

“福寿沟原有的三项功能,如今估计只剩排水一项了。”陆川耐心解释说,试图用900多年前的技术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的问题,肯定是不行的。福寿沟始建时,赣州市很小,仅有3平方公里、人口5万左右;现在,市中心城区已达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万。除了城市规模今非昔比,福寿沟本身历久经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排水渠道损毁,有的小塘已被填埋,上面还盖了房子。可贵的是,福寿沟带给我们的“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对今天很多城市解决内涝仍有借鉴意义。

据统计,古代城市的水量80%依靠自渗,20%才需集中排放。而在现代,全国大中城市恰恰相反,自渗20%,剩下80%全部依赖集中排放。钢筋水泥构架起来的“楼宇森林”、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柏油路,并不利于水资源回收再利用。在古代,天然泥土土质松软,可以渗透雨水、蓄积地下水,保持水分不流失。然后,经蒸发转变成雨水,调节气候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那现代城市还有希望提高自渗能力吗? 陆川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大面积增加绿化用地;其次,适当增加城市水面。

“赣州规划建设城市中央公园之初,有些市民觉得,拿700多亩寸土寸金的地来建城市水面公园实在可惜。建成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央公园不仅提升了赣州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了章江新区防洪除涝的新‘神器’,避免了‘看海’的尴尬。”他说,这对其他城市来说或有参考价值。

报记者付鑫鑫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