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生在当代,也许能成为摇滚巨星”

2016-12-15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徐璐明

“他的天才成就了他,同时也毁灭了他。”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作曲西尔维斯特·里维这样解读莫扎特的一生:“音乐天才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他的一生如同坐过山车般高低起伏,他是宫廷的宠儿,又是背叛者。他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自由、艺术的自由而斗争。”

墨绿色大理石的地面和墙面、恢弘的教堂和宫殿,经过长达10天的装台,如今的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已经变身成为18世纪的欧洲。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就诞生在这个年代。不过,已经于前晚开启在上海文化广场40场演出之旅的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并不打算向观众再次复述他的天才与辉煌———5岁作曲,9岁写交响曲,11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剧,14岁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他的神童经历与卓越的音乐才能早就因为被后世许多评论家赋予了某种“神性”而家喻户晓。与此相反,这部来自莫扎特故乡奥地利的音乐剧试图向观众展示的,正是他作为“人”的悲剧一生。

莫扎特被误解的一生?

从风光无限到穷困潦倒,莫扎特在35岁时便早早离世。他的死因,尽管后世历史学家提出了众多猜测,但也因为查无实据,而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与长期资助他的大主教决裂,公开摆脱宫廷束缚,同时又与掌控其音乐事业的父亲产生了裂痕,最终在潦倒中死去。莫扎特跌宕的一生,本身就是很好的戏剧脚本。

有趣的是,莫扎特的形象之所以被世人所误解,最大的原因恰恰是来自莫扎特自己创作的音乐本身。莫扎特的音乐往往被描述为“典雅、美丽、欢快、流畅、动听”,这多少给后世制造了一种假象:他本人正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才能创作出这样的音乐。

“我们创作《莫扎特》时最困扰我们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将‘音乐天才莫扎特’和‘真实的莫扎特’区分开来。”西尔维斯特·里维说,最终,他们创造了一个小莫扎特在舞台上如影随形,这象征着他作为音乐神童的灵感化身。戏的最后,小莫扎特将作曲用的鹅毛笔扎进了成年莫扎特的心脏,结束了他的生命。这一笔,完美演绎了“天才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这一无法摆脱的宿命。

作为一部讲述音乐天才一生的音乐剧,主创团队却不希望观众的注意力放在莫扎特的音乐上。因此,在剧中,莫扎特的音乐只以“背景资料”式的片段呈现在舞台上,几乎不占分量。相反,整部音乐剧大量运用了流行音乐的语汇,尤其以摇滚乐为重。“这样的音乐风格用在莫扎特的身上非常合适,因为他本人是极富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的人物。如果他出生在当代,也许能成为一位摇滚巨星。”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

14个集装箱越洋而来

15吨舞美道具、79个音响、254个混音通道、480套服装、20个工人120小时的装台……2015年,奥地利VBW公司制作了最新版的《莫扎特》,于2015年9月在维也纳进行了首演。该版《莫扎特》舞台效果更当代,并融入了最新的舞台技术,使所有的舞美道具加起来达15吨。

时隔仅一年多,这部德语音乐剧被引进上海。按照演出市场的惯例,不少剧场和演出承接方为降低演出成本,使国外引进剧目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基本会引进巡演版进行演出。而此次的《莫扎特》不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将是“原汁原味”的维也纳驻场版。因为是驻场版,制作初期并没有巡演的计划,所以大部分的舞美布景道具并不能匹配货车的车厢,因此装卸、运输和装台的过程都会更繁琐和耗时。

“比如这次舞台上具有大理石质感的地板,就要先在维也纳把地板切开,在地板反面标上数字,到了上海以后再根据数字一片片拼好。其他的大型道具,也是先切开再拼合,就像做手术一样。”该剧的制作人安德里亚·弗莱德里希介绍,这些道具被分装在14个集装箱中,分批次来到上海。相比,同为“年末大戏”的“蓝人秀”只需要3天时间装台,《莫扎特》却需要整整10天的时间。在年末的演出黄金档期中分出10天来装台,奢侈吗?“奢侈。”费元洪说,“可既然选择了最好的戏,那就把这事做到底,不打折扣,不留遗憾。”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