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振兴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2016-12-27信息快讯网

 

权衡

核心观点

要正本清源,尽快消除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对实体经济的片面性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改造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合力,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品质和技术标准

今后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有扎实的物质基础,重中之重就是要依靠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充分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为今后一段时间深化我国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确保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抓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振兴实体经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是实体经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占比正在逐步下降,服务经济占比逐步上升。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经济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由于服务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比制造业要低很多,因此结构性转型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这时,就特别需要依靠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高端和现代制造业部门,这些部门和行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率,从而对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等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二是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助于防止产业空心化并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而带来一系列的失业、收入下降等问题;以至于今天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不得不进一步采取“再工业化”的措施,如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等等,通过政策引领、产业规划等措施,推动国际资本回流,发展实体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防止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制造业颓废、出现产业空心化等问题,要确保实体经济发展成为解决我国城乡居民就业增长、增加收入水平、确保民生发展的压舱石。

同时,也要看到,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说到底是看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危机后可以看到,一些国家之所以较快地走出危机阴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对经济危机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信息化方兴未艾的新兴经济体,更要强调振兴和发展实体经济,这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抵抗外部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避免认识和实践中的几个误区

最近几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困难,有些行业甚至出现严重亏损。这些问题既与国际环境变化、国内“三期叠加”等因素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在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以后,人们对实体经济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一些误区有关。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振兴实体经济,最紧要的是消除如下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要避免把发展服务经济简单等同于去工业化、去制造业化。在中国经济结构从制造业、工业化发展阶段转向服务经济过程中,曾经认为发展服务经济就是要去制造业、去工业化。其实,服务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制造业内生出来的,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彼此替代。二是要避免把发展金融、房地产等产业等同于国民经济发展“金融化”和“脱实向虚”。在发展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过程中,发展金融产业、房地产业也是十分必要的。说到底,金融发展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离开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甚至一度强调经济金融化和房地产化,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泡沫化。三是要避免把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升级转型简单割裂。强调科技创新驱动是重大的战略选择,但是实践中出现了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发展割裂开来;就科技谈科技,就创新论创新。应当把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升级转型、与实体经济的改造提升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四是把部分实体经济面临的经营困难视为整体的实体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当前,一部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在发展中确实出现了产能过剩等结构性困境和问题,再加上要素价格、税负等成本因素,致使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但是一些人却认为这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尽头,中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制造业应当退出历史舞台。凡此种种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核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核心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制度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创新驱动引领和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正本清源,充分认识到中国大国经济发展和强国经济最终要依靠实体经济的“强大与发展”,要尽快消除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对实体经济的片面性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发展服务经济是必然,但不可偏废实体经济。其次,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改造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合力,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品质和技术标准。第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调整,加快清理退出“僵尸企业”,推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有进有退;第四,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市场主体再造、市场机制完善和法治环境营造以及政府的“放、管、服”,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不仅支撑着百姓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让经济结构更合理、发展基础更稳更实,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我们必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