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话进补
■黄海茵
我国有从冬至起“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日算起为“一九”,每九日为一个段落,直至“九九”,寒冷算告结束。这个季节也称“数九寒天”,其中“三九”最为寒冷,是急、慢性病病情易于加重、复发的时期。这也是一年中养生的好时机,因为“气始于冬至”,此时生命活动处于低谷,并开始向旺盛转化。抓住这个时机休养生息,以待来年。
吃对也能养生
中医认为,冬季寒邪强盛,易伤及人体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补。
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可适当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桂圆、木耳、栗子、核桃、甲鱼等食物。多吃薯类,如甘薯、马铃薯,蔬菜类如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食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若再食寒凉,宜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冬季应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鸭等性凉食物。也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增加热量,少食咸、多食苦,辨证施补等要领。
增加热量就是此时人体的生理活动需更多的热能来维持,此时所需比起秋季需要的能量要高出10%-15%。
少食咸、多吃苦的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经主咸,心主苦,从中医五行理论说,咸胜苦,则肾水克心火,使原本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宜食些苦味食物,以助心阳。如 《旧时调摄笺》曰:“冬月肾水渐成,恐水克火,故宜养心。”从人体生理的角度来说,饮食过咸使血浆渗透压增大,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与肾脏的负担加重。另外,寒冬季节,阳气衰微,人体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因此应减少食盐摄入量,以减轻心脏与肾脏的负担。
所谓辨证施补。比如,阳虚体质人宜多食温阳食品,比如韭菜、狗肉、鹿肉、桂圆、栗子等。气虚者应食人参、莲子、淮山、大枣等。血虚者应食牛肝、乌贼、荔枝干、黑木耳、水鱼、羊肝等。不一而足。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色和肾脏对应的都是水,同为一行,黑色能补肾是理所当然的。《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讲“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说肾的首要功能是藏精。黑色既能补肾,又对肾精有很好的固摄之效,内外相加,自是养肾、养精的首选。民间说“逢黑必补”,意思就是黑色的食物对健康很有好处。
吃补药讲究个体化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补药,也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施补。药补中,膏方是典型代表。它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根据中医理法方药和君臣佐使的原则,在复方汤剂基础上,按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综合辨证而配制的处方,已有千年历史。
膏方发轫于春秋战国,在近现代的上海和江浙地区达到鼎盛。它由中药复方煎煮浓缩,再加入名贵药材,用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鳖甲胶、饴糖、冰糖、蜜等收膏,旧时多为宫廷和达官贵人享用,被誉为中医至宝,近年来,逐渐成为百姓冬季进补的首选。
一般而言,服用膏方可增强体质。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者,能激发机体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滋补膏药以补为主,纠偏祛病,使精力透支的“白领”恢复常态。膏方也可活血通络,调和气血治病和养颜并举,延缓女性衰老。它还可调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可使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得到有效调整。
膏方也是调养慢性病的好选择。我们在临床中常用汤剂治疗慢性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中药汤剂疗效明显,但煎煮繁琐、口感差,使许多慢病患者难以坚持。对此类病人,我们在冬季来临、慢病相对稳定之时,常针对病因与体质调配膏方予以调补。实践证明,膏方深受慢病患者欢迎,许多患者通过汤剂与膏方的轮替治疗,取得了单用汤剂无法取得的疗效。
例如,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持续存在慢性咳嗽,伴有气喘、胸痛。一些医家对支扩膏方之遣方用药颇感棘手。其实,只要辨证准确,膏方治疗支扩自有良效。由于服用膏方后体质增强,患者次年发生支扩急性加重的频率可明显减少。
另外,中药如茜草、三七、花蕊石、蒲黄等具有止血、活血的双向调节作用,加入膏方中对一些因房颤或放置血管支架,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支扩患者尤为适合。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