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贫困患者家庭改变命运
赵晓菁与“慈菁基金”的故事传开后,有人说,这代表着许许多多医者希望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在医患关系如此微妙的当下,这样医患同心的故事让人们感动,这是医患之间最大的默契与美好
2016年12月16日凌晨1点多,民和县,距青海省西宁市100多公里的小县城,气温直降冰点以下,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呼呼地吃下一碗拉面,填饱肚子。6小时前,他还在手术室,结束了当天第9台手术就直奔机场——青海有300个病人还等着他。
这300个病人都是揣着贫困证的农户,一辈子最远就去过民和县城。赵晓菁带去一个慈善项目,让他们平生第一次做了肺部CT检查。
这是一个医生和患者家属共同发起的慈善行动,三年来专注做一件事:为贫困人群做免费肺癌早期筛查和后续手术治疗。
日前,本报记者跟随赵晓菁踏上了又一次的下乡筛查之旅。
一个专项基金,一段医患真情
双肺多发结节、右肺毛玻璃样结节……拿着一张张CT报告,赵晓菁表情凝重,农村的早期肺癌比例不低。
赵晓菁的身后是漫山的胡杨林,时间好像在这停了,但似乎也没停——留守在村里的人也没逃过“现代病”的汹涌进犯,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
“别看这儿空气清透,肺病患者却不少——因为生活节奏太慢了,男人们没事就整日蹲在村口吸烟。”胸外科医生杨丽着急地说。
两年前,杨丽来上海进修,跟着赵晓菁。进修结束,杨丽就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慈菁基金”项目能去她的家乡民和县。
杨丽看重的这个基金,是在干一件特别的事。
2013年,有个孝子为救疑似肺癌的母亲遍寻名医,结果赵晓菁凭借精湛的医术保住了这个患者大部分的肺功能。老人家恢复得很好,孝子屡次想谢赵晓菁,均被婉拒。
“我们能不能一起做慈善,我捐钱,去救更多肺癌病人?”孝子的提议令赵晓菁眼前一亮。他回想起自己刚独立收病人时,遇过不少看不起知名专家的穷困病人,这些肺癌患者和家属从经济到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每天以泪洗面,没钱的家属为了省钱不吃饭,晚上就睡在楼道里。赵晓菁看着不是滋味,有时他会把家属叫来,塞个三五千元,嘱咐他们交掉住院费,余下的补补身子。
“如果成立基金,就能帮到更多人了!”基于这样的心愿,2013年,“慈菁基金”这个慈善专项基金成立。慈,儿救慈母之意;菁,取自赵晓菁的菁字。这段医患情,开启了“慈菁”的善行。
肿瘤早筛助力“精准扶贫”
那位孝子最初拿出的300万元是“慈菁”的第一笔启动资金。3年来,“慈菁”走进山村,给近千名贫困人口做了免费肺部CT筛查。如今,“慈菁”的余额还有370万元,这是众多患者聚拢而来的善意。患者和家属在得知有这么个“慈菁基金”后,纷纷掏钱捐资。其中,最少的一笔善款是100元,一个老太太捐的。
赵晓菁说:“钱要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肺癌早期筛查。作为胸外科医生,他心里清楚,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元凶。“如果早期肺癌患者能够得到早诊、早治,花费5万至10万元就能解决难题,可一旦到了晚期,花上五六十万元,也只能维持一至二年的生命!”赵晓菁说,如果能把有限的善款用于肺癌早期筛查,就会让更多人受益,让更多贫穷的肺癌患者及其家庭改变命运。
对此,民和副县长王明芳有更切身的感受:“民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因病致贫占总贫困人口的23.6%,我们真心希望能够做到早期筛查、预防,不然等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就会给患者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慈菁”贫困人群早期肺癌筛查启动,对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不啻雪中送炭。
理念提升有时比物质帮助更重要
早在2014年,赵晓菁和同事们就注意到,来上海看病的患者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贫困老区山清水秀,但肺癌筛查的阳性率不低,这点让“赵晓菁们”挺吃惊,也催促他和团队快点走出去。
两年多来,“慈菁”去了山东沂蒙、河南安阳和新疆等地区。走得越深,新的难题越多。在山东和河南,“慈菁”确定了几名疑似早期肺癌患者,但当提出安排免费手术时,都被拒绝了——患者认为自己没有症状,怎么可能得了肿瘤?!“肺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等有症状了往往是中晚期”,这个在大城市早已普及的常识,还远没有被贫困山区的人们接受。
“扶贫,除了物质上的帮助,理念上的提升更重要。”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如是感慨。也因此,“慈菁”开始致力于培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生。赵晓菁说,培养更多医护人员投身这项救助贫困肺癌患者的事业,基金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慈菁”还安排青海的初筛疑似患者进行2毫米CT精查,联系当地医院安排后续手术场地,同时推进河南、新疆、山东的筛查项目。
赵晓菁与“慈菁基金”的故事传开后,有人说,这代表着许许多多医者希望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在医患关系如此微妙的当下,这样医患同心的故事让人们感动,这是医患之间最大的默契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