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

2017-01-11信息快讯网

导读: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

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一带的满族聚居地,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古谚——“鹰狗无价”。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满族宗族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之首神,在其神帽上,也有鹰的金属模型,这一切都是往昔崇鹰习俗的遗风。

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这可以从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证。1972年夏天,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兴凯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艺术品有三件:一为用兽骨雕成的鹰头;二为骨角雕成的游鱼;三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鹰头,是一件七厘米长的圆雕,系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个体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经测定,这个造型生动的骨雕鹰首至少有5至6千年的历史。如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被原始初民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倾倒。但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在人类的文化意识中,艺术——审美观念还未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它还没有脱离宗教意识的襁褓。在这个时代,初民群团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斗争,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在我们今人眼光中,主要反映的是蒙上宗教与神话色彩的生存意识。新开流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正是满族先民肃慎人的故土。因此,我们将其中的骨雕鹰首作为满族先民崇鹰习俗的最早的例证,大致是不错的。

满族及其先民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如道教、佛教(或喇嘛教),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一萨满教。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满族姓氏,如尼玛察氏、石克特立氏、奚赫特里氏、库雅喇氏等,被称为“没扣香的姓氏”,他们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保留了野神祭礼。野神即动物神,包括水鸟、乌鸦、虎、熊、蟒、野猪、刺猬等几十种灵禽神兽,而以鹰神作为首神。可见,满族历史悠久的崇鹰习俗,已使鹰升华为宗教崇拜的主神之一。六千年前的骨雕鹰首的文化生命一直延续到近世。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信息快讯网

在目前我们仍能目睹的满族萨满教野神祭中,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野神祭比较完整,有一定代表性。该姓先人世居珲春托克索,是东海女真人的后裔。他们的野神祭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的首神,满语称“达拉加浑”,“达拉代敏”,即“首鹰”、“首雕”之意,在整个祭礼中,祭鹰(雕)神是其核心和高潮。下面简介笔者所见的尼玛察氏鹰神祭礼:

萨满戴上熠熠闪光的神帽一一帽顶上是一只振翅起飞的神鸟(铁片模型),代表着鹰神,到香烟缭绕的“七星斗”前,恭请鹰神降临。萨满向东方的故乡叩拜,然后击鼓吟唱:

七星斗立在高空,七星闪光请我(鹰神)临降,我是受天之托,带着阳光的神主,展开神翅蔽日月,(乘)神风呼啸而来,山谷村寨都在抖动,我旋了九个云圈,又长鸣了九声,神鬼皆惊遁,众神退后,神武的披金光的神鹰,我来了!(富育光译,下同)

在萨满教里,太阳是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太阳的神火是人类和生灵的生命之源,而神鹰是“带阳光”、“披金光”的神灵,即司光与光明之神。

萨满吟唱完,便舞动神帽上长长的彩色飘带,转起了“弥罗”(快速旋转),神裙飘飞,神帽闪光,象征着神鹰在云海中翱翔,来到了尼玛察哈拉的神堂。

萨满转起了一个又一个“弥罗”,展现其追星月乘神风的雄姿,栽里(萨满助手)代表族人吟颂道:

你能在陡峭壁上飞旋,神风荡野,你神明的火眼能在密林中,看穿千里,防备着歹徒的陷坑,你向着我们部落的房子,展翅飞来,你是阖族永世的神主,所向无敌。

族人的情绪随着萨满热烈欢快的神鹰舞蹈高涨起来,因为所向无敌的神鹰是他们阖族“永世的神主”,有了它的庇佑,氏族定能驱厄平安,兴旺壮大。很明显,神鹰在这里是氏族强大的守护神,它的神功伟力和族人息息相关。

请完鹰神,萨满来到神堂外面的屋檐下,敬迎另一位重要神灵“爱新代敏”一一金鹰神,其礼仪、神谕和鹰神大致相仿。尼玛察野神祭中还有另一位鹰雕类的神灵——首雕神,其礼仪和神谕也和鹰神大致相似,在该姓整个野神祭中,所敬奉的动物神有十来位,鹰雕类的神灵就占三位,可见其在祭礼中的重要地位。

世居长白山地区的满族石克特立氏,在其阖族祭礼中,也有隆重的鹰神祭礼。是时,萨满在屋外开斗桌前恭请鹰神后,带上顶端有神鸟(模型)的神帽,一手持鼓,一手拽神帽上的飘带,上下起落,旋转起舞,以示鹰神凌空飞翔的英姿,在该姓的祭礼中,升斗桌的两厢插入八面神旗,上面绘有鹰、蟒、蛇、雕、狼、虫、虎、豺八种动物神灵。在萨满请其英雄神巴图鲁瞒尼时众栽里就手持八面神旗再现其英雄祖先出征、争战的壮烈场面。显然,鹰神和雕神在这象征着勇猛和敏捷,神旗可能是其远古时代的族旗或图腾旗的演化。

在往昔满族的星祭中,鹰神也是主祭星神之一,满语称为“嘎思哈”或“达拉代敏”,其形象是一只展翅的巨鹰,由双子、御夫、猎户、金牛、小犬、天狼、参宿、觜宿、毕宿、昂宿等千余颗星辰组成。猎户与金牛星座成为它的两只金爪,波江星座象条绳拴其左腿,每当初秋至冬季,夜晚丑时、寅时,便可见它高踞西天的雄姿。星祭是决断本氏族停止或休咎祸福的重要的宗教仪式,其中鹰神也充当了重要角色,实际上,它也是先民用以判定节令、方向、时间、寒暖、温度、风力以及相关的动植物的生态动息。

有趣的是,在吉林乌拉一带的汉军八旗的旗香中,也供奉鹰神,祭祀鹰神时,萨满摹拟鹰的动作,飞翔腾跃、呼唤,以表现鹰的神威,和满族八旗的鹰神祭礼十分相似。

从以上简介中可以看到:鹰神在满族各种萨满祭礼中曾普遍受到敬崇,甚至在满族已经没有野神祭而只有家祭的一些姓氏的萨满神本中,仍有鹰神的神谕,说明鹰神无疑是古老萨满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神祗。世代相继的萨满祭礼,强化并传承着满族的崇鹰习俗。

在某些满族创世神话中,鹰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洪武二十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心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十五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长驱直入,毫无防备。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如同神兵天降,突然袭击,蒙古全军覆没,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在几十名骑兵保护下逃跑,其余八万人被俘。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

他蓄养了奴仆、义子几千人,作为随从亲信。这批人依仗主人权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这些奴仆、义子。蓝玉藐视王法,把御史赶走。

他北征回师,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此时关门已经紧闭,守关官吏在关城上查明情况,没有及时开门,他竟然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信息快讯网

他北征回来,贪污缴获的大量珍宝,把元朝的皇妃据为己有。朱元璋获悉后勃然大怒:蓝玉如此无礼,怎么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那个皇妃听说皇帝动怒,惊惶自尽。蓝玉上朝时,朱元璋当面严厉责备,要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痛改前非。朱元璋本来打算进封蓝玉为“梁国公”,鉴于这些劣迹,改为“凉国公”。

更为严重的是,他竟然无视皇帝的威权,恣意骄纵。皇帝召见,赐坐交谈,或随侍宴饮,他一言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一点没有“人臣之礼”。他带兵在外,常常超越权限,擅自决定将校的升降,不向朝廷请示报告。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权,任意对军士施加黥刑在脸上刺字,以此来挟制部下,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家武装。西征回来,皇帝赏赐给他“太子太傅”的头衔,其实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老师,只不过是一个荣誉而已。蓝玉居然不识相,大发牢骚:难道我还不配当“太师”吗?

这就激化了将权与皇权的矛盾,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开国元勋飞扬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铸造铁榜,写上申戒公侯的条令,警告他们不得倚仗功劳过于放肆。这个禁令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铲除的方针,胡惟庸党案爆发后,蓝玉自然难逃一劫。当时就有人揭发蓝玉属于“胡党”,朱元璋没有予以理睬。《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解释其中的原因:皇上因为他功劳大,不予追究。其实,内中另有隐情。

洪武四年,常遇春的女儿被册封为太子妃,常遇春成了太子的岳父,蓝玉以常遇春妻弟的身份成了太子的舅舅。蓝玉的女儿则被册封为蜀王妃(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因为这些关系,朱元璋投鼠忌器,暂时不对蓝玉下手。

其中还有另外一层纠葛。当年蓝玉北征归来,发觉分封在北平的燕王表现异常,对皇太子说:据臣看来,燕王在他的封国有“不臣之心”;又听看相先生说,燕王有天子气象,希望殿下审慎对待。太子听了毫不在意,燕王知道了以后,怀恨在心。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太子一死,朱元璋已无所顾忌,决意对蓝玉下手。一向与太子以及蓝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要父亲继续清洗异己分子,说:在朝诸公侯,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据《明通鉴》说,朱元璋听了这话,“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蓝)玉祸作”。

一张陷人于法的罗网悄悄地向他袭来。他自己也隐约有所预感,多次请示报告,皇帝都不接见,怏怏地对亲信说:皇上怀疑我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时,锦衣卫指挥蒋某突然控告蓝玉“谋反”,说他勾结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皇帝到郊外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押,突击审讯。官方公布的“狱词”是这样的:“(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俟上(指皇帝)出耤田举事。”

次日,蓝玉连同家属一并处死。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二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一万五千人。史家感叹道:“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最为奇特的是,吏部尚书詹徽随同皇太孙朱允炆一起审讯,蓝玉不服“谋反”罪,詹徽斥责道:速吐实话,不得株连他人!蓝玉大喊:詹徽就是臣的同党!詹徽于是莫名其妙的成为“蓝党”。靖宁侯叶昇,以“胡惟庸党”的罪名被杀,由于他是蓝玉的姻亲,蓝玉处死后,他又被追究为“蓝党”。这样“名隶两党”的怪事,足以表明罗织罪状的随意性。

一些与军队毫无关系的文人学士,也被卷进了“蓝党”。苏州名士王行,与高启比邻而居,另外一些名士如徐贲、高悬志、唐肃、宋克、余尧臣等人,都卜居相近,号称“北郭十才子”。王行原先是学校教师,辞职后隐居于石湖,前往南京探望两个儿子。蓝玉慕名聘请他为家庭教师,并且多次向皇帝推荐,朱元璋曾经召见他,留下印象。蓝玉处死后,王行父子竟然被作为“蓝党”处死。另一文人孙蕡,参与编写《洪武正韵》,任翰林院典籍,曾经为蓝玉题画,也被当做“蓝党”处死。

朝廷专门公布《逆臣录》,以显示“蓝党”谋反证据确凿。其实全是诬陷不实之词。朱元璋要处死骄横跋扈的蓝玉,就如同处死胡惟庸一样,易如反掌。但是要株连一个庞大的“蓝党”,必须罗织“谋反”的罪状不可。然而《逆臣录》编得仓促,漏洞百出,反而露出了罗织罪状的马脚。

《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独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也就是说,这两个主犯根本不承认“谋反”。据野史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申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功臣宿将,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

细细翻看《逆臣录》,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证人蒋富招供:蓝玉出征回来,在酒席上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将是蓝玉家“打渔网户”。另一个证人张仁孙招供: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吩咐他们置备军器,听候接应,日后事成都让你们做大官。这个张仁孙是乡里的染匠。蓝玉身为统领三军的大将军,如果要谋反,断然不可能和无足轻重的“打渔网户”、“染匠”之流去商量。《逆臣录》的胡编乱造于此可见一斑。

这些拙劣的编造恐怕连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他在和翰林学士刘三吾谈话时,这样指责蓝玉:“迩者逆贼蓝玉,越礼犯分,床帐护膝,皆饰金龙,又铸金爵为饮器,家奴至于数百,马坊廊房悉用九五间数,僭乱如此,杀身亡家。”从他的话中隐约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蓝玉功成名就之后,追求奢侈,讲究排场,是确有其事的,至于是否有所谓“金龙”、“九五”那样的规格,或许是夸张,即使有,充其量不过是意图“僭越”而已,与“谋反”毫不相干。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指责蓝玉罪状时,只字未提发动军事政变之事。可见以“谋反”罪处死蓝玉以及“蓝党”分子,是一桩冤案。

蓝玉处死七个月以后,朱元璋似乎意识到“胡蓝二党诛杀过当”,下了一道诏书:“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杀了四万多人,功臣宿将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问”云云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胡蓝党案的后果是严重的,洪武三十年正月,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西将军,武定侯郭英为征西副将,坐镇西北边防。史家评论道:“诸勋臣坐胡蓝二党,诛戮且尽,(耿)炳文以开国功臣榜列其名”,“是时,元功宿将无出其右者”;“上(指朱元璋)自起兵以来,存者仅(耿)炳文与(郭)英二人,而(耿)炳文亦年逾六十矣”。不久,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发兵南下时,建文帝无将可派,不得不命年迈的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出征,败局已定。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且高贵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来越感到“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个牌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高贵有一看,这个绰号是怎么也摔不掉了,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没有办法,只好任人家去叫。就这样,“狗不理”的名号越传越广,“狗不理”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成了中国著名的传统风味点心。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信息快讯网

如,在一则萨满神话中讲道:

天刚初开的时候,大地象一包冰块,阿布卡赫赫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搬土盖火,烈火烧毁翅膀,神鹰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

在这个悲壮动人的神话故事里,鹰带来了光热,融化了冰雪,从而使大地变成了一个人类和生灵可以生存的世界。最后,她为扑灭烈火捐躯,成了善良无私的的人类守护神,她的灵魂化为女萨满,是对萨满起源的一种神圣解说。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萨满教萌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萨满为女性;二是萨满的起源和鹰紧密相连,鹰魂是萨满之魂,鹰崇拜成为萨满教萌生时期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初民对萨满教的母切情感。确实,在洪荒初开的氏族部落时代,原始宗教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初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文化形态。

在东海女真后裔库伦七姓的萨满神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

洪水时代,地上是水,天上也是水,水浪一个推一个,如飞闪的铜镜,一切生灵都难以存活,这时,从远方来了一只小海豹,救起了一男一女,把他俩驮在自己的背上,带到了被猛犸、水鸭神推划出来的山包上,这一对男女生了一个女儿,被阿布卡赫赫(满语,天母、天神)派来的代敏格格(鹰神)叼走了。代敏格格将其养大,她成了世上第一个萨满和人类的始母神。这里的鹰神是人类始母神(同时也是萨满女神)的恩主养母,鹰对人类的关系是何等重要亲密。

在萨满史诗《尼山萨满》(有的异本称《音姜萨满》)中,女萨满尼山凭借鹰神和其他动物神灵的力量,闯进了地府与依可猛罕(阎王)周旋,将少年瑟日古黛、费扬古的魂灵带到人间,使其起死回生。尼山萨满屈死后,鹰神用巨翅遮住了日月,在这里鹰神是萨满的守护神,也是萨满的力量与智慧的化身。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信息快讯网

在这些神话中,我们看到弥漫着萨满神灵世界中的英雄崇拜观念,实际上前几则神话也表现了这种为人类(部落、氏族)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这是古老的鹰神为何延续到近代,仍普遍受族人崇仰的原因之一。同时,崇鹰习俗也铸造了满族的民族性格,满族崇武尚勇成为其民族掘起的的内在推动力。

从当代满族的放鹰习俗来看,鹰是猎人可靠的狩猎工具,所以受到猎人的珍爱。这可以说是萨满教中鹰崇拜的古俗基础,也是民间崇鹰习俗的生活基础。崇鹰习俗的成因,主要是鹰在满族渔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能有某些奇特有趣的自然现象促进了这种习俗的形成。猎手也有鹰一样的目光,他们对鹰的观察很细微,听他们说,一般的飞禽都是见鹰就害怕惊逃,甚至于恐惧得痴呆酥骨。有趣的是,唯有善良美丽的喜鹊不怕鹰,而且,往往会有一群喜鹊追着鹰围飞,如果在鹰尾上挂一根颜色鲜艳的羽翎,那么很快就会围聚一大群喜鹊,上下飞舞,真可谓“百鹊朝鹰”。也许这种自然奇景引起了满族先人的神思遐想,成为其鹰崇拜、鹊崇拜的缘由之一。

鹰在狩猎中,不仅能捕捉天鹅、野鸡,还能搏斗狐狸、狍子,往往以少击多,以小胜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鹰是满族刚强果敢的民族性格的象征。

生活中的鹰能凌空展翅,日行千里,而满族的先人们的思维比现实中的鹰飞翔得更加高远。因为在它身上,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折射出人类早期人本主义的晨光,所以鹰就升华为神鹰。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升华与高扬,这种精神是满族能迅速掘起,并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内在的文化原因之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