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老师特殊的“假期任务”

2017-02-13信息快讯网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给小恺准备一个进步奖”“帮轩轩奶奶安装微信”……本该享受寒假的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李梅却一天也没有休息。在她心里,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总有几个特别让她牵肠挂肚:身患疾病的、家境困难的、家庭特殊的———探望这些孩子,是李梅每年给自己布置的“假期任务”,这一坚持就坚持了20多年。寒假里,记者跟随李老师去家访。

“尽己所能填补孩子心中的缝隙”

“李老师快来,外面冷!”轩轩的爷爷热情地招呼李梅进门,一脸笑意的轩轩和奶奶则把各色水果、零食摆上桌,这个由一对老人和一个孩子组成的特殊家庭快乐地忙碌着,仿佛要迎接最尊贵的客人。

轩轩的父母很早离婚了,后来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各自又有了孩子。两年前第一次家访时,李梅发现,尽管轩轩的生活衣食无忧,但是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给他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当时的他沉默寡言,几乎看不出小孩子应有的活泼。

面对这样的孩子,李梅总是满怀慈母柔情。之后,她一次次利用周末、假期到家里指导孩子功课,不但分文不取,还经常给轩轩带来小饼干、小礼物;老人年纪大了,不会用QQ、微信接收班级信息,她就不厌其烦教他们下载、使用。久而久之,这家人向她敞开了心扉。

这个学期,轩轩一改往日的腼腆,主动竞选班级体育委员,给了李梅一个大大的惊喜。在这个寒假,李梅希望他主动牵头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现在‘缺爱’的孩子还是不少。”李梅说,她希望尽自己所能填补这些孩子心中的缝隙,让他们获得更多温暖。

“做一束温暖孩子心灵的阳光”

从轩轩家离开后,李梅的第二站是同在奉浦老街的小恺家。略显逼仄的两室一厅、到处堆放的杂物、灰扑扑的墙壁、没几件像样的家具……这里的每处角落都诉说着这个家庭的清贫与不易。

几年前,小恺的父母离异,母亲去了松江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则在去年不知何故离家出走,留下了一对没有任何工作能力的老人和一个年幼而敏感的小男孩,相依为命。这是李梅班里家庭条件最困难的孩子,也是她最心疼、牵挂的孩子。

“他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性格特别内向,眼神无光,就像一个木头人。”李梅敏锐地发现,小恺这种情况可能和自卑心理有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不顺畅的代际沟通使他比其他孩子更害怕与他人交流。为此,她连续两年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小恺进行一对一辅导,训练他的注意力,鼓励他开口表达自我。而且,由于小恺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例如申请困难补助、城乡居民保险等繁琐的“分外事”,李梅也一应包揽。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给学生又当爹又当妈”。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学期,小恺的听课效率明显提高,和同学也建立了融洽的友谊,这次期末更是拿到了好几个“优”和“良”,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小恺的爷爷奶奶知道后,握着李梅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李梅说,这次来小恺家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看望他,还有一个目的是要求他完成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主动参与班级的小队活动“快乐家庭手拉手”,和其他7名同学及其家长,去当地的敬老院、阳光之家等完成一次志愿者活动。

在她看来,学生的所有事都是自己的分内事。每一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身为教师,尤其是郊区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过完了年,李梅的“假期任务”还没有完成,接下来,她还将到几个“特殊学生”家去家访。“继续陪着孩子们长大,做一束温暖他们心灵、照亮他们前路的阳光。”李老师说。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