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互联网下一个巨大入口

2017-02-14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记者 张祯希

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副主任马里奥·曼尼威克斯引用的一番话,激起众多传统媒体人的共鸣——“当‘破坏性技术’出现时,占据市场的传统行业其唯一出路就是自我颠覆”。对于传统广播而言,移动互联网无疑就是“破坏性技术”。移动互联时代,当原有的传播逻辑被重塑,广播该如何与互联网共生共舞,从融媒体晋升为全媒体?

昨天,2017世界广播日主题活动在上海举办,全球广播业重量级人物齐聚高峰论坛,分享广播媒体的创新案例,也探讨融合发展之道。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并致辞。

论坛现场,无线电在互联网上的专用域名“.radio”正式启动。与之呼应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预测:“到2020年,30%的网络浏览量都将是从声音进入。声音,是互联网下一个巨大的入口。”

传统广播行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新风口。在业内人士看来,移动互联网为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为业界颠覆自身提供了契机,广播业只有改组机制机构设置、重构采编流程、进入技术支撑、优化人才结构,才有可能涅槃重生。

“车联网”带来挑战也促成自我更新

得益于日渐扩大的驾车人群,当传统媒介受到来自互联网的第一波冲击时,广播却依旧坚挺。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塑造的“车联网”时代,“驾车红利”或许即将殆尽。

“车联网”来势有多凶猛? 去年10月,原本只做视频内容的FacebookLive头一次在平台中加入了音频直播,这被业界视为互联网“搅局”传统广播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布局“车联网”市场,其实早就进入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计划书:阿里与上汽正在联合打造互联网汽车,特斯拉与谷歌下一步也将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这些举措都挤占了“靠车吃饭”的传统广播行业的生存空间。

当“车联网”这一“破坏性技术”高速驶来,广播业务从线性变为闭环,传播从同步变为异步,用户从对象变为核心。如何解题?胡正荣用“垂直化、场景化、云端化以及智能化”四大理念来概括广播借力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自我升级的途径。所谓垂直便是在内容上做到专业化、精准化,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将定制内容推送给最匹配的用户;场景化就是利用直播等手段,与用户即时交互,让广播除了行车陪伴外,渗透到用户生活

的方方面面;所谓云端则是将目前各家广播新媒体所拥有的数据,整合成公共“云”进行更为高效的内容配送。

“声音将会是互联网下一个最大的入口”。胡正荣指出,如今文字、图像入口已被开发到了极致,视频入口也开发了近两年多,成为市场大热,声音却一直有待开发。在论坛现场他描绘了广播全媒体的最终状态———智能化,在无屏幕无界面的情况下,靠声音便可以开启用户所需要的界面与应用,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声音背后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广播是一种将人与人联结到一起的态度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约39亿人没有用上互联网,广播电台仍是最方便的信息工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地社区广播教授农民关于耕作的知识,提高农作物收成。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广播也是救灾性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兰克·拉鲁在论坛中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在业内人士看来,广播的终极意义是将人与人联合在一起,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温度”与“服务”依旧是广播行业不变的立足点。

“全国各地的广播媒体正在越来越多地与政务、商务、教育、旅游等行业

‘跨界’融合,加速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也为听众以及更大范围的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说。这样的例子不少,近年佛山电台便推出了“自助声导游”项目,通过微信平台提供“伴随式”自助导游服务,解决了人们在自助游中无导游、无讲解的尴尬;郑州电台为了挖掘、抢救、保留民间老艺术家的绝技、绝腔,走入民间,搜集录制了8000多段唱腔,组成戏曲节目。听闻中国电台的服务理念,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电台编辑约翰·乔治·赛尔也分享了自家的经验,在德国,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很多,在电台中,会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20多种语言的节目,用来满足新移民的文化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广播的服务性可以做得更强。一名广播人描绘了这样一种可能:用户第一次来上海,对于该吃什么买什么很困惑,如果将这个问题通过语音直播出去,再与地图功能相结合,获得既时的信息反馈。这种针对不同时间空间与不同个体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或许会成为广播服务的趋势。“未来的广播行业,也许不再会有发送者与接受者,而是形成一个声音的‘分享圈’,进行信息的共享与情感的互动。”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副主任路军说。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