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被挤占的科学课为何“不科学”

2017-02-16信息快讯网

科学课被忽视,教学中的情境缺失,或情境设计与学生生活脱节,是目前科学教育中最显著的问题

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情境类问题,让学生按照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记者 姜澎

没有人会相信,“一名64岁的印度男子在8年中从未吃过一口谷粒,仅靠喝水和晒太阳就能活命。”但这段内容,确实曾经出现在国内某中学科学课教师讲授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中。

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中心的中法联合实验室近日对国内部分中学科学课程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科学课程“不科学”的现象并不少见。当公民科学素养越来越受重视,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之时,国内中小学的科普教育现状仍令人担忧。

为主课让路的总是科学课

“科学课都是PPT上看实验、听实验、练实验,就是不做实验。”调查中,国内不少地区都有学生反映,“遇到实验课或者科学课,常常会有主课老师捧着书本走进来说今天换一下课。”

身兼科学课老师的晋元高级中学高三物理教师戴小民说,一些学校对科学素养教育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科学课课时紧张,留给学生动手的余地更少。

在德国,7至16岁孩子的课表中,科学课是必修主课;在法国,旨在让中小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做中学”活动被列为全国性课程;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科学家思维”概念至今仍广泛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反观国内,几乎所有的科学教育都只能依附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科学课。

“孩子其实是天生的科学家。”戴小民说,当他们沉浸于真实、有趣的实验情境时,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做题讲课时的紧张完全不同。只是现在很多学校、家长没有看到科学课对孩子心智的开发能力,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情境缺失,科学课依然“满堂灌”

美国科学院在2016年对“科学素养”下的定义包括内容知识、理解科学实践、理解科学与社会;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则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迁移的、功能多向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其中科学素养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些都不是能够“教”给学生的。

“我到十几所学校听过科学课,总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华东师范大学中法科学及数学教育联合研究室负责人裴新宁教授说起自己在中学的听课经历,总是哭笑不得。“老师拼命想把那些知识点灌给孩子,但是过两个月再测,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基本不掌握。”

科学课被忽视,教学中的情境缺失,或情境设计与学生生活脱节,是目前科学教育中最显著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潘苏东称,科学课应该教会学生识别科学问题、运用科学证据、解释科学现象。“情境是知识的本质属性。”裴新宁说,所有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其实都存在于最基本的生活情境中,“抽象概念的获得是与具体经验整合的”,然而现在很多科学教师习惯于“玩概念”———只会照本宣科,缺乏情境重建。这样固然可以训练出善于答题的学生,但却培养不出大师和科学家。

科学课不缺理念缺软件

应该说,我国科学课堂的硬件水平已处于全球前列,但在亚太经合组织罗列出的“科学课堂中的常用技术软件”中,法国科学教师常用的有三四十种,包括很多学习软件、认知过程开发软件等;而我国科学教师常用的也就三四种,即PPT、视频、动画等。

裴新宁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完全有能力使得每一堂科学课的案例、分析、分享方式更加清晰和有趣,“现在不缺创新理念,缺的是可以支持老师自身发展的技术软件”。

据悉,一年来,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在闵行区4所中学试点“技术增进的科学类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其中试用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的一套科学教育软件,聚焦于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激活想法,组合孤立知识,增进科学知识的一致性理解。

裴新宁认为,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情境类问题,让学生按照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