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高校将迎新学期 为什么说大学也要"减负"
在中小学16日开学之际,“减负”成为关键词。而各大高校也正迎接2017年的首个新学期,头等大事便是“双一流”建设,其中也有一个“减负”问题,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继国家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个寒假中三部委又联合印发相关《实施办法》,由各校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和分学科建设方案,自主确定口径和范围,并接受考察和遴选,参与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根据“双一流”的“三步走”方案:2020年,建成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使之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030年,有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前列;而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和实力都能进入世界前列,基本上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尽管没有具体数量要求,“双一流”的总体考虑是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引导和支持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相比过去那种“千校一面”办综合型大学的模式,“双一流”建设打破985院校、211院校、老本科、新本科、高职高专等“论资排辈”的单一律,但却有舍才有得,必须减掉一些不必要的学科建设负担。
凡国际名都,必有世界名校,几大“全球城市”莫不如此。纽约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也有纽约摄影学院;伦敦有牛津剑桥,也有帝国理工学院,还有伦敦时装学院——它们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竞争性,其共同点就是在各自行列和学科领域内“同属世界一流”。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没有一流学科就谈不上一流大学。沃顿商学院全球知名,而许多人未必知晓它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商科。其在自身特色学科上形成一座高峰,谁又能说宾大不是世界一流?
在上海,已启动实施“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到2020年应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大类型,希望每种类型的高校都能力争国内国际一流,于2030年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这其实是倒逼高校认清自我、扬长避短,凝练学科特色,不再盲目追逐“大而全”“小而全”。上海全城60多所高校,按照4分组参赛,攀上大约20座世界级学科高峰。谁去谁留,谁更特色,值得三思后行,并且一以贯之。或许,不少院校在过去“全面发展”的惯性下,还一时掉不了头,甚至积重难返。此时就必须在舍得之间学会辩证法,自我减负,弹好钢琴。如学术研究型高校应当仰望星空,但也要对焦在某几个星座上,发人所未发的天地万物之玄秘;而应用技能型高校则应脚踏实地,将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甚至掘地三尺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金子。
“双一流”建设是一轮深水区改革,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勇攀高峰、追求一流的热情,也需要“壮士断腕”、聚焦重点的勇气。从政府角度,应以分类指导、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思路,鼓励支持学科建设;从高校角度,特别要在“有所不为”上下功夫,避免盲目“铺摊子”、搞扩张,集中力量做强优势学科、强势学科,在“高原崛起”基础上“高峰凸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