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 | 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金主为何总能从英国智库买到“中国威胁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曝出猛料,日本驻英国大使馆自去年开始,每月斥1万英镑的巨资,收买英国一家名为“亨利·杰克逊协会”的智库,帮助日本制造和渲染“中国威胁论”。
日本为何舍得对英国智库下如此大手笔?
在智库发展的历史中,英国是欧洲最早发展智库的国家,费边社更是现代智库的雏形。直至今日,英国智库在国际社会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规模和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美国政治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智库为决策精英提供专业的话语体系、理论视角和意识形态,制约乃至决定着决策者的思维方式、政策偏好和话语表达方式,因此是外交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
日本投入巨额资金,也是看重智库在英国复杂的政治体系中,位于政党、利益集团、学术界、媒体界、公众和精英的交汇处,对信息和资源的流通起到的作用非同凡响。智库中的专家学者们既可以直接出席高层论坛、听证会、内阁专题会议等,为外交决策提供咨询,也可以借助“旋转门”体制的人事关联,影响关键政治人物,还能向媒体发布报告影响公众。历史中,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等排名领先的智库更是在英国制定对华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亨利·杰克逊协会”1月在英国下议院举办政策辩论活动)
其次,日本也狡猾地利用了英国智库现在存在的体制问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目前多数英国智库财政来源为社会企业,缺乏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参与和监督。由于大多采用专家评议法,并不完全透明,偏离研究规范而服务于特殊利益的不端行为也很难被揪出。产出的思想观点,其实中立性、客观性很难保证,正好让日本金主和利欲熏心的智库成员“皆大欢喜”。
正如这家被曝光的“亨利·杰克逊协会”智库,才创办10多年,就成为了反华的急先锋,其出产的研究向来和客观中立、严谨科学没有半点关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称其为“出了名的右翼组织”、“特别热衷于攻击”。
(“亨利·杰克逊协会”去年11月为抨击中国“人权问题”举办交流会)
英国媒体学者被日本公关渗透的黑历史
这也不是英国政府和公众第一次被日本公关和本国的无良学者和媒体联手欺骗了。
在甲午海战前夕,日本军舰在朝鲜海面打沉了运送清军援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当时中日两国尚未正式宣战,且高升号挂着英国国旗,更是英国船员驾驶的英国商船第一次在亚洲遭受悍然攻击。人员死伤惨重,消息传回英国,引发舆情一片激愤,军方更是要求对日本兴师问罪。但日本政府立即进行了危机公关,赔礼道歉后,除了立即开展调查,捏造对自己有利的调查报告之外,还追加大笔“特殊经费”用于“友好媒体”的公关。英国多名国际法泰斗先后出面为日本辩护,认为击沉高升号不可以归咎于日本。
清廷自以为站在正义的一方,无需多言,结果眼看着日本彻底扭转了英国民众的反日情绪,甚至抢走了中国原定在欧洲采购的军火,目瞪口呆,只能咽下苦果。而日本发现渗透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是信心百倍,外交文件真实纪录了这一过程。甲午海战后,《泰晤士报》甚至都发文称,“日本的军功不愧享受战胜者的荣誉……对于这个利害关系与英国大致相同的新兴岛国,英国人不应该嫉妒”。
海洋岛国对大陆国家的戒心,让日英走得更近
近年来,因为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历史观、修改和平宪法、钓鱼岛领土争端等问题影响,中日关系跌至谷底。而安倍晋三自2012年再度执政以来,就不停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日本国内甚至也不以为耻,2016年,自民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安倍政府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加大对外战略传播的力度和资金支持。无非也是为了解禁集体自卫权造势,通过向国际社会狡辩抵抗“中国威胁”的必要,寻求对修宪的支持。
历史的发展如此相似。日本和英国作为岛国,外交中共同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也使其常常一拍即合,不仅善于收买他国,也容易被人收买。英国在近代历史中为了欧洲大陆均势的目标,也是出了名的玩弄各种手段的高手。
(英国本土的影视作品中有许多揭露)
但无论是收买还是被收买,为了蝇头小利的利益输送,牺牲原则的外交政治不会有好下场。高升号事件后,西方学界、媒体在日本渗透下采取的纵容政策,最终导致了其野心不断膨胀,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英国政府和公众应吸取历史教训,认清安倍政府和右翼势力不断在中国和平发展时期在国际社会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真实目的,防止其走扩军的老路,破坏战后和平发展的秩序。
中国的应对之策
日本的战争罪行、历史遗留问题和近年的无理言行,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提供了道德高地和战略空间。但各国出于偏见、对本国安全的担心、对经济利益损失的不满以及对民族荣誉的诉求等,也会心里不平衡。
中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专家学者是社会公信力较高的群体,不仅对精英有深刻的影响,相较于政府官员也更易于被外国公众接受,因此对刻意的歪曲抹黑必须针锋相对,同时也要积极开辟对话渠道,做好解释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