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日前,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建筑工程装饰专业教师周培元执鞭了一堂《画中的建筑、建筑中的画》欣赏课。特别的是,他把课堂搬进了中华艺术宫大厅,来自青海果洛的藏族学生和市民坐在楼梯上,一边看画,一边听周培元讲述建筑中的艺术奥秘。
周培元的课程从四年前就出现在了这座楼梯上。上海中职教育《走进艺术宫》课程开展四年来,全市32所中职校的29门课程已经走入中华艺术宫,涉及艺术、外语、政治等多门学科。授课面向中职生、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它们中的15门课程成为了中华艺术宫的常设课程。
从2013年底开始,由市文广局、市教委牵头,中华艺术宫和市教委职教处合作推出了四季《走进艺术宫》课程,课程先从艺术门类进行探索,又扩展到语文、政治、外语等非艺术门类课程;《走进艺术宫》“三岁”时,主办方开设了9堂跨界、多元、形式多样的艺术宫课程,并组建优秀教师团队为开课教师进行指导,建设“导师制”。如今,中华艺术宫已经将15门经典课程设置为“常态课程”,每个月推出2至3节常态课,面向中职生和全社会开放。课程报名每每在网络上公开,几乎所有名额都被“秒杀”。
在师生心中播下“匠心”的种子
2014年,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的田茜茜在参与了《走进艺术宫》课程后,被一座巴金雕塑深深吸引。“那几天一回家,我就把巴金的著作全部都拿来品读一遍,巴老历经半个世纪的创作激情激励和感染着我。”田茜茜用自己篆刻好的中华艺术宫图标,通过印章方式创作出了一幅巴金画像。这幅《巴金像》还成为上海中职生作品代表,在米兰世博会上展出。
艺术宫里藏品背后的故事,在中职生心中播下了一颗文化启蒙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了“匠心”精神。对于老师来说,由于教学空间和时间的转换,他们的教学热情再次被激发。
2015年10月末,上海浦东外事服务学校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特级教师任玉芬得到一项特别的任务——到中华艺术宫里去讲一节课。课程内容是什么、怎样讲、授课目标群体是谁……一连串的问题在任玉芬脑海里打转。“我发现,前面30多年的教学经验全用不上。”为了寻找答案,任玉芬先后五六次走进中华艺术宫,最终根据中华艺术宫0米层大厅里的9件艺术展品设计了 《跨越时代、寻找梦想的翅膀》主题班会课程,由3位教师和6名学生共同上课,给中职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据介绍,课程开展四年来,32所中职学校逐步构建起的优秀教师资源团队,成为了课程探索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两个月打磨出来的课程,难道给学生上一次就结束了?”展示课结束后,任玉芬不能平静。她主动向校长和中华艺术宫领导提出延续课程的想法。2016年3月至11月,任玉芬将东辉职业技术学校7个班级的学生带进了中华艺术宫。
此外,任玉芬还不断转变授课的形式和内容,将课程面向小学生、家长等群体。例如在《探索真理》一画前,除了让学生们了解画作的背后故事,还让中小学生更多了解上海的文化历史背景。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摄影专业教师庞晓婷在中华艺术宫里开设了 《摄影与绘画》课程。课程面向职校学生时,庞晓婷引导学生通过摄影技巧对于中华艺术宫里的展品进行再创作;课程面向社会时,她又将课程内容设置为探索艺术宫的亲子摄影课。
据统计,全市有32所中职学校师生设计出了29堂不同类型“艺术宫课程”,产生6大类43组102件艺术作品现场教学创作。《走进艺术宫》吸引了全市上百位教师、近千名中职学生参与其中,更有近万名社会各界、各地市民前来参观,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这种创新性的授课方式还走出了上海,去年,浙江的职业院校来中华艺术宫取经,筹划着开设相关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