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考改革破除"唯分论" "指挥棒"转方向释放学生个性
申城高中学生自导自演爱国题材话剧
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做一天志愿者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3月30日报道:陈志翀,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作为上海高考改革的首批学生主体,他和他的同学们今年六月即将参加高考。虽然还没有正式填报志愿,但陈志翀已经和父母商定,决定报考计算机专业,而这一决定其实早在2016年8月就开始“酝酿”。
说起这个决定的形成,不得不提陈志翀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开始的一段“折腾”。在那个暑假,陈志翀没有去补课,他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独立完成了一份《关于上海市高中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除了向上海10所高中174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他还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并先后到学而思、交大昂立等网络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探访。
陈志翀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网络学习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如果校园实现了课程网络共享,学生就可以轻松听到喜欢的老师的课了。而把眼界放得更宽的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或许是解决当下资源不均的好办法之一。
高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孩子的“折腾”,陈志翀的爸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支持。“孩子做这个调查非常有兴趣,也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正因为他对互联网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也对他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了引导。”陈先生说,“现在,他已经决定将来报考计算机专业了。我很支持。”
从今年开始,上海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陈志翀花了四个月时间“折腾”出的报告将被录入到统一的平台,成为他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一条记录,在之后的高招季中,被作为各高校录取过程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正因为本次高考改革中创新地提出并放大“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招中的权重,以往“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格局得以打破。对此,陈志翀的爸爸感慨地表示:“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进步!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方向。”
过去人们总说,高考是“指挥棒”,只要这根“指挥棒”一天不转方向,“素质教育”最多只能做些锦上添花的事。而在这轮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三年中,随着高考考试本身这一“龙头”的改革,素质教育真正开始落到实处。专家表示,这一轮改革正逐步发挥出“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步步从高考向高中、甚至义务教育阶段传导。
高中生参与职业体验
对学生而言,打破“唯分数论”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花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张扬个性,舒展自我。
今年春节,一档《中国诗词大会》让上海复旦附中高二学生武亦姝成为不少人的“女神”,与她一起在节目中大放异彩的还有同为高二的上海中学学生姜闻页。翻看媒体对两人经历的报道可以发现:同样地热爱阅读、兴趣广泛。武亦姝爱写书法,每周至少读一本的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与随笔写作;姜闻页则喜欢写诗填词,每天都花两三个小时读古诗文、哲学等“无用”的书,在学校她参加了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还热衷校园戏剧节剧目编排和学校运动会。
有评论认为,如果孩子依然摆脱不了无休无尽地课外补习,无法脱身于题海战术,就无法炼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们,正是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为学生松绑,使学校成为成就孩子“诗和远方”的平台。
另一方面,除了时间上的“松绑”,信息化的普及也使与陈志翀有着同样纠结的学生也有了更多元的选择。2016年初,上海推出“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截至2017年1月中旬,共有32所学校开设了105门课程,平台上学生注册人数为16352名,其中有11885名学生进行了选课,学习参与率达到73%。数据显示,学习视频播放达到125821次,平台讨论发帖8890次,84%的学生认为平台上的课程让其感受到了与课堂学习内容不同之处,54%的学生认为学习了慕课之后,自己的视野得以拓展,兴趣爱好与特长得到了更好地发展。
对家长而言,孩子有了自主选择权,转“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学习效果随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考试本身的焦虑也大大降低。王先生的双胞胎儿子现在分别在杨浦区的两所高中念高三,兄弟俩选择的科目完全不同,向往的专业和院校也有所不同,“两个孩子选科内容都是自己挑选的,对于他们的选择我很支持,他们也感觉获得了我的尊重和信任,现在两个人每天一起学习的氛围特别浓厚。”虽然也会担心考试,但看到儿子们如此积极的学习态度,王先生感觉孩子已经长大。
在今年春考英语考试结束后,杨浦区某示范中学王同学曾向东方网记者表示,这次英语考试感觉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好在还有秋季高考的一次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能充分备考。王同学的妈妈则表示,“春考英语给了高三学生多一次的选择机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
对高校而言,“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能帮助他们在招生中将一个个以往只有分数这一单一信息的学生形象,还原成为包含学业、品德、艺术修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维信息、更丰富立体的个人。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说,复旦在自招面试环节会要求每名教师对自己面试的10名学生进行优劣排序,“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学生的经历就是他们排序的主要依据之一。
沪上高校教育人士也预测,在高中阶段就经历过更充分的自由选择与社会实践后,进入高校的学生将很大程度改善以往“温室里花朵”的形象,不再是“唯唯诺诺只会听命于父母”的“巨婴”和什么都不懂的“一张白纸”,对高校多元的教育模式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离2017年高考还有3个月不到的时间,《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日前也正式公布。其实,这一届学生高考的“发令枪”早已打响。三年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时自嘲是“小白鼠”的他们,在这三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了改革带来的幸福,充满个性选择的自由已经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一份独一无二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