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大思政格局

2017-04-14信息快讯网

核心观点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突破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点”、“线”的瓶颈,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可以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在近日召开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办好中国大学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牢牢把握办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

“课程思政”何以必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突破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点”、“线”的瓶颈,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阶段衔接来看,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分布于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无法对接与融通。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注重理论知识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构建一体化、层次化、精细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来看,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良好的生态,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而这绝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需要全课程的“大合唱”。长期以来,有些课程并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合力,在有些学校甚至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

从学科联系来看,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撑和滋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否则就容易迷失方向。

从教师队伍来看,虽然形成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的观点早已提出,然而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平台。推行“课程思政”,能够开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平台、新资源和新机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课程思政”为何可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来看,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可以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目标与对象的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必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其次,知识与价值的统一。比较而言,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所传授的内容固然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任何教材内容的编写都离不开价值立场的选择,同样需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

再次,濡化与涵化的融合。从学习过程来看,濡化是指历时性的文化传递和延续,涵化是指同一时空的文化输入和交汇。前者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长时间全过程的养成,后者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营造全方位、全视角的环境,而这只有通过开发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达成。

最后,学科与课程的协同。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高了深度与力度,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载体和渠道。任何学术研究都必然蕴含着价值立场、道德关怀和政治诉求,这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丰盈的思想政治资源。

“课程思政”如何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育人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隐性育人完全能够做到有机融合、协同共进,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适切的路径进行重点突破。

——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案,编制相应的教学指南。“课程思政”必须合理吸收“思政课”的经验,同时坚持“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有效培育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所有教师都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尽快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聚焦点和着力点,从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践认同等不同层次,从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科学评估“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改进,久久为功。

总之,推进全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目标明确,矢志不渝,形成合力;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