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上海,科技人才必须先行
报记者 王星 驻苏记者 叶志明
与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地全面合作启动,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太仓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太仓分中心正式揭牌……刚启幕的太仓市第六届创新创业推进月活动,捷报频传。今年推进月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融入上海,科技人才先行”。在对当地企业的走访中,记者也切身感受到了来自上海的科研力量带给他们的巨大转变。
从半停产到满负荷运转
距离太仓市区30公里的璜泾镇,被誉为“中国化纤加弹名镇”,镇上仅化纤加弹企业就有上千家,就生产规模而言,太仓荣文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在其中只能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弟弟”。这些年,璜泾镇的化纤加弹行业发展历经了大起大落。由于行业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不高,导致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行业盈利水平明显下降,不少企业纷纷被淘汰出局。
荣文公司却因为有了东华大学的技术支持而越走越稳。自2008年起,他们与东华大学开展了多个项目合作。在这期间,他们不仅利用东华大学的专利技术开发出多款畅销海外的“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产品,企业年产值也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不断递增。在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
术发明类一等奖的获奖名单上,荣文公司的名字赫然在列。据荣文公司副总经理周志明介绍,2011年,他们联合东华大学的郁铭芳院士共同组建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2012年获批江苏省荣文复合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又引入东华大学王华平教授的复合弹性纤维项目,这些举措使得他们迅速摆脱了行业低谷:“就拿复合弹性纤维项目来说,有了它,我们工厂的流水线很快从原来的半停产恢复到了满负荷运转的状态。”
如今,荣文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超细纤维和PBT弹性纤维供应商之一,但他们并没有停下与东华大学合作的脚步。周志明告诉记者,很多新技术要想走出实验室变成新产品,必须依靠像他们这样的小企业进行不断尝试与摸索地生产,才能最终落地,这样的过程无论对于企业还是高校,结果无疑都是双赢的。
科创中心资源将导入双创平台
最近,一批弥散强化铜棒材和线材以及光电倍增用铍青铜带等高新产品,从苏州金江铜业有限公司发往瑞士灏讯、美国安费诺等世界著名企业。作为太仓新区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金江铜业瞄准国外高性能铜合金的进口市场替代方向,始终致力于新型铜材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在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韩坦的办公室里,厚厚的一叠专利证书让他很自豪。2014年底,他们公司主导起草的一项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由国家工信部正式发布实施。至今,金江铜业已申请了十多项专利,而整个公司的生产研发人员也就十几人。2004年下海创业至今,韩坦时刻不忘来自上海大学专家团队不断给予的帮助。他们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展的产学研项目 《金属材料纯净化制备新技术》,不仅解决了钢铁工业在高洁净钢生产上的难题,也在去年收获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些技术成果的取得,使很多原先必须依赖进口的产品悄然变身“中国制造”。韩坦告诉记者,通过与高校间的合作,以技术创新和制定行业标准为突破口,从市场需求中找准创新方向,如今公司的订单早已接连不断。
记者从太仓市科技局了解到,随着太仓“双创综合服务平台”的正式成立,来自上海科创中心的服务资源很快也将被导入其中。新成立的平台将融合政府服务、专业服务以及协同创新服务,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覆盖科技政策和项目咨询、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培训等多项服务,真正做到面向企业、聚焦产业,将科技服务送到创新创业主阵地。
太仓市委书记沈觅对于“融入上海,科技人才先行”这一理念感触颇深:“创新的主体在企业,根本在人才,太仓要融入上海,与上海实现无缝对接,科技、人才必须先行,科技创新更是要走在前列。”他说,太仓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在校政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上继续深入探索,为太仓市的新一轮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本报太仓4月1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