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专业素养丰满学生理想
人物小传
张晓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培养博士。2011年入职复旦大学担任思政教师,2012年获得第二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第一名;2014年获评全国高校理论课教学能手;2016年获上海市育才奖。领衔或参与多项国家和地方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
张晓燕讲授的公共必修课,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姜澎
从教短短六年,她就获得了上海市育才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但张晓燕更关注的是从教至今都没有消失过的焦虑:担心自己的专业学术积累不够,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担心自己无法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而“辜负课堂上那么多求知若渴的眼睛”。
也正是在这样的焦虑之中,她成为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她主讲的思政课被学生推荐为在复旦读书的必听课之一。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后女老师教会我们用法律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感受法律对社会的关怀。
始终敬畏讲台,每次上课都是重新开始
张晓燕讲授的是公共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课)。120人的大课,教室里却总是坐得满满的。
对张晓燕来说,每一次上课几乎都是重新开始,因为她始终敬畏讲台。从入职第一天开始,她雷打不动地每次课前都要备课6小时。她说:“我的课堂上,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有,我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学生的挑战。”
记得第一年上课,张晓燕认真备课,讲课内容精确到每一个字,结果下课时,班里的“学霸”拦住她:“老师,你想过没有,你讲的每一章内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张晓燕意识到,即便是思修课,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的需求,那在讲台上只能看到一个个低着的脑袋。
从开始做老师起,张晓燕就常常做这样一个梦:自己在讲课,下面的学生一个接一个背起包就走。她告诉记者,这种极端焦虑迫使她不断思考课程的意义在哪里。法律博士出身的她认为,法律的关键在于从理论到现实的观照。她将课程定位为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培育学生法治思维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自觉。
如今,张晓燕的课堂,除了书本上的内容被她建构成完整的知识图谱,更多的是那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和扩展,她把抽象的价值观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细节。
讨论延伸课本,教会学生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
“在辛普森案中,为什么大多数证据都指向他是凶手,还能判决无罪?挑选陪审团的过程正义与否影响了最终判决是否正义吗?”“正义的判断基于事实,但如果事实不可回溯,我们如何确保自己眼中的事实绝对真实,如何确保我们做出了正义的判断?”……随着张晓燕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有学生激动地站起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是在上周四下午,张晓燕思修课上的一幕。
张晓燕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可以随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她在课堂上讲的案例甚至被学生一个个总结出来在网上开展讨论。
张晓燕说:“我的目的不是让这些案例带出某个法律条目,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讨论法律与正义、与思想道德的关系,让他们在看待世界时更客观。”她最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你对这个问题指手画脚后,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认识和解决有什么贡献?”
有一堂课,她让学生研究如何做公共预算,有个学生的方案直接将预算的分配与同学的支持联系在一起,但凡支持他方案的同学都会从预算中获得一部分奖励。张晓燕特地把这个方案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公共预算,应该满足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
张晓燕说,对于这些在学业上一路竞争成功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时候会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作为社会成员,他们在关注社会问题时,更应该有一种共情和移情的能力。学会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也是我的课希望能够教会他们的”。
专业反哺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每当有人问张晓燕如何定位自己时,她也会在心里问自己:“我认为我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能够做得更好,却一直使我焦虑。”她在中国政法大学从本科到博士读了十年,研究生期间学的是行政法。在她看来,法学教育和思政教育密切相关,这也是她选择做一名思政老师的重要原因,她的课之所以吸引学生,也在于她强大的法学背景使得她能掌控课堂上讨论的走向,并给予学生专业引领。
在张晓燕看来,学校很重视培养年轻人的认同感和价值观,重视年轻人的思政教育,但是过去的讲课方式影响了这类课程的魅力。大学生充满求知欲,思政老师如果没有专业上的支撑,不能带领他们进到理论探讨更深入、更重要的地方,那么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思政课真的不是只有枯燥的理论,教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水平,是课程的重要支撑。”事实上,这也是目前高校中像张晓燕这样的一批有专业背景的青年思政教师共同的想法。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晓燕承认自己曾经的焦虑没有消失。在她看来,自己之前的积累已经有些捉襟见肘,需要一个新的积累和调整期,希望经过这个阶段,她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