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获得感”持续进阶

2017-05-06信息快讯网

 

让百姓“获得感”持续进阶-信息快讯网

黄浦区借助多个重大项目、配合历史风貌保护,推进多个区域的旧改工作。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上海社会科学院刚刚发布的《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7)》显示:上海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市民对城市和国家发展的信心显著提升。“民生民意发展指数”达到125.05,这表明上海社会发展整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民生指数”同比提高2.78分,提升尤为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五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上海各地各部门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攻坚拔寨”之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顺利进阶。要有调查研究的勇气:

不打招呼暗访,倾听“原生态”声音

犹记得2015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浦东代表团审议现场,爱新觉罗·德甄代表讲述合庆镇村民黄月琴老妈妈的故事,传达出基层民众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市委书记韩正当即回应:“今年一定要到合庆去看看,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

什么是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只有通过鲜活的“民声”才能精准捕捉。

五年来,每年上海两会,由一线代表委员带来的最真切、最生动的“民生关切”都会被市领导精准捕捉,得到真切回应,并进一步化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合庆镇的故事,引发全市“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百姓反映“儿科就医难”,长期的儿科建设立马摆上市领导的议事桌;大家抱怨的交通拥堵,催生出实实在在的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

正是在解决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全市各级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5年7月,十届市委九次全会向全市党员干部提出要求:越是环境复杂、形势变化,越是工作繁重、任务艰巨,越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随后,全市各级干部纷纷深入一线,用脚、用耳、用心听取“原生态”声音,不打招呼暗访渐成工作常态。徐汇区领导多次实地暗访群众反映集中的龙吴路扬尘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啃硬骨头”的方法;黄浦区领导聚焦滨江岸线贯通,多次实地勘察断点,推进工作;静安区领导频频走访旧改基地,了解百姓关切,使得旧改签约速度不断刷新……要有主动加压的锐气:

聚焦急难愁,守住底线探索新路径

民声诉求八面来风,民生问题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五年来,上海始终依循总书记要求,针对年轻人就业、人口老龄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城市顽症综合整治、人口调控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民生举措。众多“率先”和“第一”足以见证上海的锐气。

———初步构建形成“四位一体”、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帮助缺乏支付能力进入市场的市民家庭逐步解决住房困难。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累计签约家庭8.9万余户。该项制度有望在全国推广。

———率先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从2011年末的26%提高到2016年末的31%。在先后两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的作用下,2012年至2016年,全市共帮助成功创业5.5万人。

———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形成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为主的制度框架,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逐年提高,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上海于2015年率先建立“基本保险+职业年金”制度模式,2016年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17年4月1日“镇保”被纳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针对老龄化趋势,上海不但连续多年将城市养老床位建设纳入政府实事,而且鼓励各区和社会力量创新思路开办“嵌入式养老院”“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启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去年6月,上海推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财政每年投入数十亿元,扩大了老年福利受益人群,更好地体现出福利的公平性。

要有拥抱创新的朝气:

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民生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五年来,上海这座步伐迅捷的城市,民生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挑战着各级政府的服务管理能力。眼下,突然遍布城市的共享单车成为令市民亦喜亦忧的“现象级事件”。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韩正同志明确表态:对这种创新的举措,政府应该予以拥抱。但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是要解决的。解决的办法,是要引导,要规范,而且逐渐予以制度化的规范。

是的,要勇于拥抱新生事物,也要懂得引导各方力量,为民生工作创新发展嫁接更多可能,让这座城市显现出蓬勃朝气。五年来,这是上海应对民生新诉求、社会新问题一以贯之的态度。

2015年10月,经过修订的《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出炉,明确规定“针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供需突出问题,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不断拓展民生服务的领域与项目,贴近社区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基本民生需要”,从税收、房租、水电煤的优惠减免,到政府购买服务,再到社会组织人才的培育激励,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定。

很多社会组织在政府的鼓励之下主动开掘多元化民生诉求解决方案。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在短短几年间参与到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营之中。在杨浦区延吉街道,他们在街道党工委支持下创设“睦邻中心”,涵盖居委会、用餐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星空剧院、亲子园、馨香书苑、艺趣园、信息苑,还开发引进了老来客会馆、“同心圆”独居老人项目、乐龄大学堂项目和常青藤社区健康干预等特色项目。

五年来,懂得向社会“借力”的政府部门和街道社区在实践中发现,坚持党组织的引领,专业而活跃的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真正让民生改善成为“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如今,在全市不少社区,经由政府部门引导,一些社会力量正在探索并参与对于共享单车的管理。在徐汇区虹梅街道,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一起加入,从不同角度研究探索共享单车管理模式。作为参与其中的社会组织,“虹梅庭”相关负责人曹蕾说:“我们能让管理者了解使用者,让使用者了解管理者,这样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共同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