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方案”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2017-05-14信息快讯网

江苏的绸缎商人如何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古老的宋锦? 一个来自义乌的集装箱何以改变一个斯里兰卡普通家族的境遇? 一个新建的港口又带给缅甸马德岛居民日常生活什么样的改变? 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聚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收获不少好评。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海洋交通的大动脉,它见证了经济、技术、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摄制组在中国、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埃及、意大利、希腊、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进行实地拍摄,记录人们的坚守探索和奋斗逐梦的故事。纪录片共七集,从航运、物产、贸易、科技、文化、民心和梦想等维度,回溯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文明,更注重凸显当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风貌与成就,见证了“中国方案”成为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说起《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张伟将它定位为“以普通人物视角展现宏大主题的纪录片”。主创前期翻阅大量资料,跟踪拍摄了百余位奋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商人、企业家、工程师,更有学生、渔民、种植户等。每集约50分钟,平均讲述七八个故事,每个故事时长七八分钟。这些充满幸福感的故事,道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给百姓的实惠。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曾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技术支持,今天,中国的科技正在助力各国共同发展。在“巴基斯坦第一风力发电项目”中,中国企业在卡拉奇近郊建起一座风力发电场。镜头对准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工程师,他们放弃了国内的舒适生活,将绿色能源技术带到当地。每次风力发电机检修,他们都要穿上重达数公斤的特种作业装备,徒手攀爬百余米,到发电机塔架的顶端进行作业。检修完成后,大风拂面,他们在发电机塔顶眺望远方。纪录片用镜头告诉观众:正是一个个这样的项目,改善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起飞注入了活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传递着一个个真切的梦想。一位非洲工程师正在参与中国承建的从坦桑尼亚的松戈松戈、姆特瓦拉到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港口的“能源坦赞铁路”项目建设。透过镜头,这位非洲工程师说,他从小就是经由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去城里求学,这改变了他的命运,如今他要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坦桑尼亚人的命运。

张伟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拍摄比喻为一场“陆海空多兵种大兵团联合作战”,在生动的故事之外,更有通过水下拍摄、航拍、高速、延时等技术带来的丰富画面。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泉州石狮开渔节的盛况为整部纪录片拉开帷幕,航拍镜头下,上百只渔船点缀在蔚蓝的海面上,竞相出发,这一幕宏伟的景象给人一种跨越时光的美丽想象;航拍镜头也被运用到巴基斯坦风力发电站的拍摄中,克服大风影响,无人机捕捉下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白色风力发电机,颇为壮观。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