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有时是给孩子不同机会

2017-05-31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谈到教育公平,不少家长也许只关注了“硬币的一面”———公平的入学机会,却往往对“硬币的另一面”有所忽视。

比如,“初三年级的数学压轴题,一般情况下,经过老师的讲解、辅导,70%的同学可以做出来,但有约20%的学生是做不出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公平呢?”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日前主办的“聚焦学校内部公平”学术论坛上,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与同行们分享了这个来自日常教学一线的观察与思考。

在教育界,这个问题引发的讨论日益激烈:学生的个性、潜能因人而异,但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提供的却是统一的课堂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作业。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否正在形成另一种“不公平”呢? 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校又能做些什么呢?

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同样的“罐装食品”,怎么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人利所在的静教院附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由于小学实行对口入学,全部招收地段生,而小升初也不能“筛选”学生,所以在这所学校,“什么类型的学生都有”。一个班级里,总有几个“跟不上”的孩子,而且这种现象在进入初中后更加明显,一次考试下来,优秀的学生可以得100分,而有的后进生只能考10分、20分。

“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这么大,老师如果布置一样的作业,这到底是一种教育公平,还是一种教育不公平?”作为补充,张人利举了另一个例子。

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沪上一所中心城区的学校里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让一位老师给学生讲授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高三物理题。由于这道题目同时涵盖了动量、冲量、能量转化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一场讲解下来,经过检验,班级里有三分之一学生听不懂。然后,同样是这道题目,派上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主讲,结果一样有三分之一学生听不懂。

“当代学校,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都是‘罐装食品’,无论学生的口味偏好如何,都得去嚼咽统一派送的食物,没有商量的余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德胜指出,把大量同龄人聚集在一起,这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教育的起点,是人的共同性而不是人的差异性。但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需要反思的,“虽然当代学校教育制度较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的效率,但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因此打了折扣。”

班级里总有几个“跟不上”的孩子,怎么办?

事实上,比起入学机会公平、资源分配公平,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话题。

“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我是不同意的,因为有些学生在现行的教学制度安排下,老师确实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业上遇到的所有问题。”快人快语的张人利不惜“自曝家丑”:在静教院附校,“后茶馆式教学”作为坚持了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如今成效显著,可即便如此,在各种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每个班级总有几个“跟不上”的孩子,老师们无法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

论坛上,围绕张人利等中小学校长们提出的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案例,不少专家认为,教育公平,在某些领域表现为提供相同的机会,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尽量保证在学校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上的基本均衡。但在学校内部,教育公平则应该表现为,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机会,让天赋、秉性不同的孩子都能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

有位校长更是形象地打比方,真正公平的教育应该是让“小鱼尽情游泳,小马尽情奔跑,小鸟展翅飞翔”,而不是让不同的学生接受整齐划一的课堂教育。

而在静教院附校,教学改革还在继续。张人利介绍,除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老师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外,该校还启动了学习行为有偏差的关键少数学生的纠偏研究。对于少数“跟不上”的学生,学校不仅提供心理等方面的辅导,还为他们开小灶。张人利觉得,个别辅导制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正是学校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机会的积极尝试,且已收获明显成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