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在哪里,医疗就在哪里
■上海正在普陀区试水:打破陈旧服务理念,用“互联网+”的思维整合一切可以“为老所用”的资源,推进医养结合
■桃浦镇常住人口已达十几万,随着新建大居的逐步启用,未来还将导入大量人口。打破空间局限,普陀区画出了一张区域规划图---让新建医疗机构和养老院毗邻而建
■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挂牌成立“医养结合家园”,并与辖区内四家养老院签约合作,为291名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随访
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435.95万人,总患病率逾77%。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面临着现代社会共同的“医养难题”:如何同步解决老人的吃饭和看病问题?
目前,在全市600多家养老机构中,仅有139家设立了医疗机构。老百姓希望养老院连着医院,对于这样的期待,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但是,“把医疗机构开到养老院”的设想虽然美好,落地操作却依然面临成本过高、医疗护理人才配备跟不上的问题。
普陀区目前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31.12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数的34.72%,是一个具有典型上海特色的老龄化社区。上海正在普陀区试水:打破陈旧服务理念,用“互联网+”的思维整合一切可以“为老所用”的资源,推进医养结合。
让养老院和社区医院零距离,全科医生定期巡诊
午后,88岁的蔡杏菊和90岁的陈淑卿手拉着手,结伴去医院做理疗。几年前的一场中风,让蔡奶奶身体一直不太利索。由于子女忙工作无法照料,她住进了普陀区桃浦镇第一养老院,并在那里结识了“老闺蜜”陈淑卿。
从养老院到医院,两位老人没有子女陪伴,也不需要挤地铁、排长队候诊———只需步行不到百米。原来,从桃浦镇第一养老院到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条空中廊道相连接。通过这条廊道,“医养结合”实现了“触手可及”,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再也不用因为小病而出养老院了。
“过去,老人一有点不舒服,我们就要打电话通知家属来领人。”养老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陪伴老人就医曾是养老机构主要的负担,而且也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每看一次病都备受折腾。
对于老龄化家庭尤其是“2+4”结构型家庭 (一对独生子女和4个老人)而言,往返接送、陪诊、照护……养老所面对的时间、精力成本都让他们不堪重负。
桃浦镇常住人口已达十几万,随着新建大居的逐步启用,未来还将导入大量人口。打破空间局限,普陀区画出了一张区域规划图———让新建医疗机构和养老院毗邻而建。
有了这条空中廊道,医院和养老院的资源实现了深度融合。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陆燕波告诉记者,中心为养老院每位老人量身定制了服务手册,无论是既往病史还是用药方案,都详细地载入手册。全科医生定期到养老院巡诊,对于卧床不起的老人,则把病床直接建到了养老院内。一个全科医生定向服务6个至7个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康复服务。
掌上医疗365天在线,家庭医生即时上门问诊
80岁的赵阿婆住在曹安敬老院,最近几天老人血压一直偏高,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第一时间就掌握了“情报”,上门来为老人问诊。
赵阿婆与家庭医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互动,在于新建的“健康云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将老人每天测量的血压血糖数据,自动传输到家庭医生的手机App上。一旦数据不正常,系统就会报警,医生会即时上门对接。
“整个普陀区需要服务的人口有130万人,但临床一线的全科医生只有240个。”普陀区卫计委主任李文秀介绍说,要破解“医养难题”,还必须解决医生数量问题。打造社区“互联网+医疗”,这是普陀区破解养老医疗资源紧缺的又一个创新思维。
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平台的可视系统,第一时间对老人远程诊疗。“医生虽然没有24小时陪伴在老人身边,但通过互联网+,基本实现了每天在线。”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旭昇说,作为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目前,该中心已经挂牌成立“医养结合家园”,并与辖区内四家养老院签约合作,为291名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随访。现在,一个家庭医生每天要干预的异常数据达到了二三十个。
而在真如镇,一种类似打车软件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也在改变居家养老病人上医院难、看病难的状况。
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卫卫介绍说,他们利用电脑PC端、手机端等载体,搭建了一个“医@家平台”,推出菜单式服务,设立医务人员供给库,按需求派“订单”,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服务。目前平台可预约上门抽血、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医疗服务项目。
对于医养结合的最佳模式,李文秀说,业内已经有共识,那就是“养老在哪里,医疗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