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要把新生活新故事说出来

2017-06-01信息快讯网

■本报驻浙记者 蒋 萍通讯员 刘海波

“刷!杨志抽刀出鞘,这口刀刃薄如丝,清如清水,亮如闪电,刀刃碰刀鞘,发出仓啷啷的脆响……杨志挥刀而下,咔,一摞铜钱当时分作两半……”台上,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将评书《水浒·杨志卖刀》演绎得活灵活现;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在杭州举办,近50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轮番献艺,并就评书评话的传承和发展建言献策。

千年“国粹”后继乏人

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手绢,这几件东西构成了评书独有的艺术气质,在表演者的一招一式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品评时态,看遍古今,真正达到了“翻手云、覆手雨”的艺术效果。上至王朝兴衰更迭,下至市井家长里短,时而金戈铁马一发千钧,时而细雨和风润物无声,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尽在表演者一人掌控之中,这就是流传千年的评书魅力。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唐宋时开始流行。据说,两宋期间汴京和临安在瓦肆中都有说书大棚,露天、乡村、庙台、私宅中也都有说书者活跃的身影。

“千百年来,听艺人说书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艺术活动,是老百姓知书达理、辨别是非、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王印权介绍,各地的说书人以当地的方言说故事,因此逐渐形成了语言风格独特的地方评书。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倡说好书、说新书,出现了 《林海雪源》 《铁道游击队》 等大批符合时代的书目,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后来,《岳飞传》 《杨家将》 等评书相继播出,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收听评书成为一个时期全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新艺术兴起,评书这一传统艺术影响力日渐衰落,人才出现了断层。王印权认为,青年一代的评书学习者当中,很少有人从事“大书”的创作、表演,这种局面对评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极其不利。

当下评书不能一味“啃祖”

如今,评书正面临着书目老化、人才稀缺、阵地缺少和传播乏力等问题,有人担心“评书艺术会消亡”。对此,田连元态度坚决:“说书本身就是说话的一种艺术,只要还开口说话,评书就不会消亡。”他认为,评书是古老的艺术,它之所以传承久远,就是因为它会随着时代变更,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突破创新,是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必备条件,也是一种必然规律。说书、鼓书艺术,自汉、唐至今,形式未变,受众依然,是因为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己。”田连元说,当下评书不能总是一味“啃祖”,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增强其生活化、趣味性。同时,要创作结合当下时代特点的新作品,学会运用网络语言,受众才会喜欢,才会爱看爱听,流传后世。此外,评书的传播要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落后,只要更加多元化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并借助新的传播方式,它才会走得更远、更久。

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评书不光要让听众听着有趣,还要担负起教化育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使命,这是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表示,评书自古以来就有弘扬正能量的传统。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时,评书《杨家将》里的杨门忠烈、《岳飞传》里精忠报国的岳飞、《戚继光》里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等就深受百姓喜爱,激励百姓保家卫国。

“当初,我说《岳飞传》《杨家将》的时候,对传统评书进行了一些改革,通过删、改、补等方式,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同时,加强了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突出了岳飞及杨家将们精忠报国的思想,摒弃了原来的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内容。”刘兰芳认为,现在评书也要跟上时代,利用网络的崛起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把当今发生的新生活、新故事说出来,传递社会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杭州5月31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