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不落下一户一人
■本报记者 付鑫鑫
午后时分,烈日当空。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年过六旬的龙拔二大娘手脚利落地收拾着长桌上的碗筷。看见记者和十八洞村村委会主任施进兰进门,她放下手头的活计,热情地迎出堂屋。
“您这刚刚接待好一批客人呢?”记者问。
“是啊,好像是重庆来的,他们才吃完,刚走。”龙拔二以前只会说苗语,开办农家乐以后,普通话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跟普通话水平一样往上提的,还有她家的收入。
十八洞村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龙拔二说,地处深山峡谷间的十八洞村,人均只有八分地,收成不好时,第二年连买种子、化肥的钱都没有,家中唯一的电器是电灯。三年多来,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后,一切大变样了。“像我家开羊肉馆,生意好的时候,忙到脚不沾地。”她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精准扶贫,十八洞村逐步形成六大支柱产业:以猕猴桃为主的种植产业,以黄牛、肉猪和山羊为主的养殖产业,以留守妇女为“生力军”的苗绣合作社,经技术培训后的青年劳务输出,打出“十八洞”品牌的农副产品电商平台,以及苗族特色浓郁的农家乐。
“我们严格按照习总书记‘不栽盆景,不搭风景’的告诫,探索出可复制的扶贫经验,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313元,全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我们村还拿了很多奖,‘全省文明村’、‘全国宜居镇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单位’都有。”施进兰笑着说。
▲ 详细报道刊第四版′天下
贫困户实行15年免费教育
有了十八洞村“摸着石头成功过河”的经验,花垣县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苗族人口占八成的花垣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数据统计显示,花垣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715人,贫困发生率达28.6%。
花垣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石登胜告诉记者,三年多来,通过复制和推广十八洞试点的经验,全县累计脱贫39365人。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7055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
如今,花垣县142个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600多个,11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30个村收入超过10万元。在教育发展方面,率先在湖南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实行15年免费教育,贫困生救助实现全覆盖。
转移就业成脱贫最大门路
下一步,花垣县将纵深推进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等“十大工程”,全力打造精准扶贫“升级版”,力争2017年脱贫2万人以上,确保2019年摘掉“国扶县”帽子。
“近期,我们正在积极与广东等地开展劳务输出协作,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力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力39792人,已转移就业22417人,占比超过56%,人均年工资2万元。现阶段,转移就业已成为花垣贫困群众脱
贫的最大门路。”石登胜说,现在村容村貌也是焕然一新,刷在白墙上的宣传画都在讲述村民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石登胜结对帮扶的5户人家中,田庆海家有点特殊。他年近花甲,虽有一儿两女,却独自住在村里。“田庆海身体不好,房子也差,没人照顾。若按政策,田家不算贫困户,但他孤独无依,所以我们还是将他纳入扶贫对象。”石登胜郑重地说,精准扶贫要切实考虑每家每户的实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落下一户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