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分周五启动,高考志愿填报app能不能信?
上海市预计6月23日晚可查询高考成绩、各个批次录取分数线,高考成绩即将揭晓,考生和家长又为填报志愿忙碌起来。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有效高校和专业,一些报考辅助机构和填报志愿APP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
“七分成绩走三分志愿拼”,只要了解报志愿的“行情”“内幕”,掌握高校的录取人数、专业设置、历年分数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目标学校、理想专业、个人成绩等,对号入座选择,就能在即有的分数情况下挑选到最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并保证录取,现实最理想的录取效果,报志愿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活,说白了,填报志愿“有学问”,考得好之后还要报得好,否则会吃亏挫败。
高考辅导报志愿,以及报考软件、报考“神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相比传统手翻指南、肉眼对比的“土法炼钢”,“互联网+”大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了新路径。然而,市场上既有免费查询,也有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专家辅导,让人眼花缭乱。业内认为,大数据有其高效便利的特点,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但也应理性看待,不要过度依赖。
开发高考志愿填报软件、APP成为新商机
一些人发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学问”,志愿填报得好,揪住了“冲刺推荐”“稳妥推荐”“保底推荐”的命门,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即被理想大学录取,选得好专业,反之就会吃亏。一般的家长弄不懂,有的家长没时间研究,有的家长不差钱,愿意花钱请人给孩子填报志愿,也就是说,辅导报志愿有买方市场,于是有的人就把高考辅导报志愿当作商机,招兵买马,开发高考志愿填报软件、APP等,抢摊高考填报志愿。
打开手机某应用平台,输入关键词“高考志愿”,跳出几十个相关软件。打开其中一个,记者注意到,软件提供的查询分为免费和收费两种。历年各省省控线,历年各院校分数,这种已经网络公开的信息都是免费的。但想预测分数线,获得专家给予的志愿指导,学校推荐,则需要另外收费。咨询问题不同,收费也不同,每个问题的辅导费用大约在18-28元。
记者下载了一款显示有23万次安装的“高考志愿君”APP。在设定“北京”“理科”“650分”三个条件后,看到的结果是“冲刺推荐”7所、“稳妥推荐”11所、“保底推荐”21所,但每一所学校的预测分数线都是6**,要查看需支付28元。记者注册并付费后,看到了上述39所推荐学校的预测分数线,比如南京大学661分、南开大学659分。据这款APP介绍,可查询全国3730所院校在不同省份的招生预测分数线和名次线。
相比28元、38元等差距不算太大的“估分选学校”“在线提问”,市场上“专家指导”或“一对一”的价格则是天差地别。比如“高考志愿君”需要1998元,“高考派”则是“预约线下咨询立即减免1000元”,另外“志愿无忧”的一对一咨询最低价约1万元,如果向老师了解职业规划还需额外酌情收费。但是,当记者询问老师来自哪里,客服只表示“是服务机构的老师,至于什么背景,要当面与老师了解,电话里不方便咨询”。
大数据非万能 消费者应理性对待
“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与不少行业都“擦出火花”。填报高考志愿时,除了翻书等“土办法”,借助大数据的各类咨询服务,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开启了更多的选择途径。
业内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指导,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科技设备“指导”,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现象和技术应用,既有一定的帮助,也是因技术发展带动相关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受市场驱动,层出不穷的产品能否保障真实有效,值得引起重视。
胡浩表示,如果消费者选择技术类工具,其中有个小技巧,就是先抽查几个APP上的数据,与权威部门的志愿填报指南或者汇编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再使用,避免数据偏差造成判断或选择失误。
贵阳市一高中年级组负责教师付恩佑表示,目前这一市场有一定热度,但是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过度依赖这些商业服务,毕竟要价高,权威性也没有太多保障。另外,填报关乎个人所读专业和职业走向,依赖的信息不只是高考分数,还涉及兴趣爱好等更多因素,大数据不可能完全知晓,相关专家指导也只能作为参考。
另外,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翁泽仁建议,相关部门针对当前高考志愿填报的各类商业服务应尽早监管,形成从准入门槛、权威数据到专家咨询等全产业链的监督,从而保障类似商业服务更安全有效。
家长寻求帮助也要做足功课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互联网时代,有网络平台对招生信息、学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对学生提供查询和志愿填报有个基本参考,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应当要求服务机构本身具有专业性,所使用的数据要足够客观、真实、准确,推荐志愿过程中也要符合当地录取资格。
但因目前该行业门槛较低,有些并不专业的机构看中这一商机便迅速投入其中,这让整个市场处于一种鱼龙混杂的状态。熊丙奇解释:“高考填报志愿专业性非常强,不仅要结合当地政策和专业录取数据,同时还要考虑到考生和家长的不同选择,将这多方面全面整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专业的推荐。”
熊丙奇提示,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大学及专业规划时,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相关平台和机构可以根据高考信息给出一个基本方案,但这仅是理想志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和家长也要加强分析,寻找自己的喜好。综合考虑,才能选择一个理想的志愿。”
而在相关咨询机构及APP的选择和验证上,熊丙奇也提示家长要做足功课才能避免上当。正是因为许多考生和家长相关知识缺乏,才容易让许多不专业的人和软件在市场里“瞎搅和”。他拿现在的相关APP举例,说很多APP都通过学生填入的预估分数来推荐学校。“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分数每年都不一样,志愿填写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排名来填写而不是分数。”同样,对于“天价”咨询费,他也解释,正因为许多家长自己研究不够,因此将任务全面托付给专家,才让有关机构和网络钻了空子。
高考后这五种诈骗手法须提防
“高考志愿填报”APP内置手机病毒,伪造虚假查分网址,提前获知录取结果……近日已有一大波高考后诈骗袭来。专家提醒考生及家长到教育部网站查询学校资质,涉及财物别轻信,使用安卓系统手机的尽量安装杀毒软件等预防木马病毒。
“高考志愿填报”APP内置手机病毒
技术部门发现一些“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应用中存在手机病毒,可私自发送短信、屏蔽回执信息、上传手机隐私信息。
防范技巧:不要在手机论坛、非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此类手机应用,在应用宝等安全电子市场下载并安装手机管理,定期查杀病毒。
伪造虚假查分网址
诈骗分子通过诈骗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防范技巧:查分认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查分网址,同时谨防各类涉及查分、录取的相关短信。通过手机管家也可有效拦截此类虚假查分网址。
提前获知录取结果
在录取信息正式公布前,以可提前获取录取信息为名,骗取考生及家长钱财。
防范技巧:考生及家长应以本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或者报考院校的官网公布的录取信息为准,切勿听信提前获取的谣言。
冒充军校招生
采取伪造军校招生公文、公章等手段蒙骗考生家长,以“内部招生指标”、“计划招生指标”、“军校扩招”为幌子向考生及家长寄发通知书,伺机骗取钱财。
防范技巧: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不可能计划外扩招,更不会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上万的高额费用。国防生招生不可能存在“内部招生指标”,也没有提前“预录”一说。
混淆高等教育不同类型
目前除普通高等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骗子故意混淆这些教育招生的区别,将不够分数线的考生骗到远程网络教育班。
防范技巧:首先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如有条件要实地去参观,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
“自主招生”诈骗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一些中介公司或者个人,打着自助招生的幌子向家长承诺,只要花钱就可以搞到自主招生指标。
防范技巧:入选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所在省、区、市确定的与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没有提前报名,入选更不可能通过自主招生录取。
本科“补录”诈骗
骗子利用考生及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规定的弱点,打着补录旗号行骗。
防范技巧:教育部门规定,常规录取结束后,高校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补录。具体信息,学生及家长应该实地咨询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