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公共服务“一站式”App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你手机里装了多少个和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有关的App,比如查询公积金、公交到站、信用报告,或是预约挂号、处理交通违章? 统计显示,在上海,目前较常用的此类App至少有三四十个,包含此类服务模块的微信公众号就更不计其数。这固然显示出政府借“互联网+”拓展服务的热情,但也带来了密码难记以及App管理繁琐等麻烦。
作为应对,上海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用以汇聚全市各委办局、各区和街镇的政府服务资源,力争通过一个App为市民提供上百类、上千项服务。记者日前获悉,该平台的主体框架已经建立,大量服务功能正在不断进驻。
早些年,电子政务的出现让市民能够“少跑一段路”“少敲一扇门”。到了智慧城市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则让市民“少装几个App”。别小看了这个变化,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App走向“一站式”,实际上是借助“互联网+”的落地提升了政府的“用户意识”“体验意识”,挤压了原先的“部门思维”“流程思维”。某种意义上,它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像绣花一样推进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这个服务平台的建设被纳入了今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据牵头实施的市经信委介绍,在过去半年中,这一平台与本市多个委办局和地区政府完成了数据和业务对接,目前已可以在线提供个人信息、医疗、交通、社保、社区服务、旅游休闲六大领域、50多个类别的服务。在“市民云”App里,原本分散的各个公共服务被“一网打尽”,包括查询个人医保、公积金、养老金、车辆违章、交税记录、发票和房产税、水电煤缴费等等。未来半年,个人健康档案、医院预约挂号、个人居住证积分估算、医保网上缴费、社区事务预约还将陆续上线,服务种类将拓展到100个。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发展迅速,但此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App过多,市民为办事需要安装多个App;二是没有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市民需要为每个App进行注册;三是各种服务以委办局的责权分类,百姓有时搞不清所办事项归哪个委办局管,不知该装哪个App。
“市民云”App一站式、集约化的优势,在身份认证环节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借助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用户在“市民云”App进行用户注册时,可以在人脸识别、银行卡、支付宝、手机卡等主流的十多种在线身份识别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或几种完成实名认证。之后,经由一个实名身份、一套账户密码,就能直接面对全部的公共服务资源。
“一站式”思维也有望解决跨部门服务的整合难题。比如,“市民云”很快就会把产检、社保、家政等各类与孕产相关的服务“打包”,从而避免因为部门分割而导致服务体验不佳的问题。此外,将来市民有停车需求时,“市民云”可以把分别来自交通部门、街镇的车位信息完整提供给驾驶者,避免“信息孤岛”带来的车位利用率不高的局面。
根据部署,今年年内,“市民云”将与更多委办局的服务职能进行对接。此外,来自政府之外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资源,比如维修空调、图书借阅等,也将在“市民云”落地。“市民云”总经理王兆进表示,随着入驻服务模块的快速增加,它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用户使用习惯,为每个用户定制“个性化”界面,让最有用的服务自动跳到用户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