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岸线穿行工业遗迹交融文化地标

2017-07-15信息快讯网

浦东:岸线穿行工业遗迹交融文化地标-信息快讯网

沿着江边堤岸,伴随涛声与清风自在散步、放飞心情,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在此跑步锻炼,也可来一段畅快的骑行……眼下,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岸线已经建成约10公里,包括浦东南路—东昌路、东昌路—张家浜、世博公园、后滩公园、川杨河—上中路隧道等区域,其余11公里预计在12月底实现全线贯通

浦东滨江岸线,现已开放的公共空间中,新建的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以及绿地提供了旅游、休闲、健身的功能,而贯通的道路还串联起了不少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景点,如上海船厂遗迹、东方明珠电视塔、游艇码头、东昌路渡口、江南海关验货场旧址、煤仓码头遗址、艺仓美术馆等,实现了滨江岸线与文化设施的功能联动。

漫步其中,任思绪来回穿越,让人感受最深的还是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那片散落着旧棚简屋的沿江区域,早已变成眼前这幅摩天大楼林立的繁华景象了。

“八长渡”码头工厂沿江林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岸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

据浦东文史学会会长唐国良介绍,清嘉庆、道光年间,为满足日益增加的过江需要,浦江东岸出现了“八长渡”,分别是老白渡、烂泥渡、陆家渡、高昌渡、南仓渡、永济渡、杨家渡和周家渡。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支持洋商抢占浦东沿江岸线,建船厂,布码头、造仓栈、办航运。

期间,近代民族工业也积极参与竞争,在洋商的夹缝中不断壮大自己,在浦江东岸催生了民族资本工业的萌芽。由于沿江一线适合运输业的发展,外资又陆续建立了钢铁冶炼、机器制造等工厂,之后还出现了轻工企业,使东外滩逐步成为浦东近代工业基地。

陆家嘴素有“浦江第一弯”的美誉,黄浦江在这里拐了个近九十度的弯,留下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到20世纪初,沿江以陆家嘴为重点,已是码头、船坞、工厂林立。资料显示,陆家嘴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追溯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美、法、日、德等国在境内先后辟建仓库、码头、堆栈、工厂。同治十年,清政府建立轮船招商局,在烂泥渡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南栈房。英商在烂泥渡设太沽栈,在陆家渡有法商永兴栈,德商瑞记洋行火油池等。陆家嘴沿江先后建起英商祥生铁厂、日商黄浦造船所、日华纱厂、英商茂生纱厂、英美烟厂等。烂泥渡地区商业渐趋繁荣,大宗家用器具、砖、瓦、竹、木等建筑材料,以及各类土特产等都以此为集散地,逐渐形成了商业街。

至浦东开发前,陆家嘴区域内共有市属工业26家、区属14家。其中,有年创汇2000万美元的上海肠衣厂,上海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日产鲜奶26万瓶的上海乳品三厂等。

几番建设终成东岸“滨江大道”

浦东开发伊始,在浦东一侧的黄浦江找不到一块平坦的场地,眺望浦西外滩。为此,当时由陆家嘴集团抽调人力和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内搬迁了10多家企业和码头,于1992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共210米的滨江大道样板段,即陆家嘴路至丰和路段,1993年12月23日完工。

此后,陆家嘴区域的黄浦江东岸沿线景观道路又经历了多次建设。1994年底,从富都广场至陆家嘴原轮渡站口的滨江大道南段开建,长约1000米,融合了现代建筑艺术和喷水广场。这里原有70多年历史的上海立新船厂码头旧址,目前还保留着缆桩,设置了链式栏杆和巨型铁锚。

滨江大道的中段可谓是这条景观道的点睛之笔———人们可在此凭栏临江,面对荡漾的浦江水,背靠东方明珠,眺望外滩古老的建筑群,于2001年元旦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2008年,位于北段的东园路至浦东南路陆家嘴滨江大道亲水平台全线贯通,由亲水平台、驳岸、防汛墙和景观绿地等共同组成。

此次为贯彻落实市、区关于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全线贯通的要求,陆家嘴集团在2015年末实施对陆家嘴滨江沿岸“堵点”———“海鸥舫”建筑的拆除工作,打响了东岸贯通工程的“第一枪”。今年3月前,陆家嘴沿江区域已经全面排除了贯通的“堵点”,为实施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串联历史工业与文化碰撞交融

如今,市民可以沿着陆家嘴滨江示范段,从浦东南路一直走到东昌路码头附近,全程近2.5公里。三根“亲民道”中,红色跑步道鲜艳醒目,慢跑时神清气爽;棕灰色的骑行道时而与跑步道并行,时而另辟蹊径;与黄浦江距离最近的亲水漫步道宽阔通畅,走累了还可在石阶石凳上小憩片刻。

已经贯通的道路串联起了不少历史景点,包括上海船厂遗迹、江南海关验货场旧址、煤仓码头遗址等,穿行其中可以感受不一样的浦东滨江记忆。

上海船厂滨江绿地,“老船厂”正在经历从工业旧址到文化设施的改变。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上海船厂原址将变身艺术中心,作为陆家嘴滨江金融城的一部分,集演艺、展览、时尚为一体的“船厂1862”老厂房剧院将拔地而起,成为陆家嘴地区新的文化地标。

经过“老船厂”绿地、陆家嘴绿地,就来到了老白渡滨江绿地。绿地北至张杨路,南至塘桥新路,岸线长度约1.2公里。在这里,不仅可以漫步亲水平台,感受浓浓绿意,更可以体验现代与历史,工业与文化碰撞后带来的冲击力。

这块绿地的前身是上海港最大的煤炭装卸区(上港七区)和上海第二十七棉纺厂。20世纪末,浦东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按照黄浦江两岸发展规划的要求,上海港码头先后迁出了黄浦江,上港七区也迁出塘桥社区,移到罗泾继续从事煤炭装卸作业。上海第二十七棉纺厂也搬离此地。

如今,煤炭码头改建时将原有的遗迹和工业元素进行了保留并重塑,独具匠心地保留了缆桩、巨型铁锚和原煤炭烟囱。不仅如此,绿地还利用了原有的废旧材料再造了坐凳、花箱、广场等设施,码头区域在自然风貌和历史肌理中绽放优雅。

据东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在东岸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将依托重要文化设施、工业文化遗迹、景观节点,加快建设黄浦江东岸文化集聚带,打造文化新地标。其中,城市遗迹会得到大力保护,包容过去的工业功能,重新整合使用包括民生码头、煤仓、船坞等在内的工业遗迹。

黄浦江东岸简介

在45公里滨江岸线的建设中,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岸线长度共23公里,根据规划,具体指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21公里和浦东向徐浦大桥以南延伸2公里的区段。

未来的浦东滨江东岸将拥有跑步道、漫步道、骑行道“三条道”。按照“先贯通,再提升”的原则和“三条道”的建设进度,浦东滨江东岸采取成熟一段、开放一段的办法,确保年底前沿线绿地全部建成开放。

2017年5月底前:绿地区段总长10公里,“三条道”与绿地建成后对外开放。包括浦东南路-东昌路、东昌路-张家浜、世博公园、后滩公园、川杨河-上中路隧道。

2017年9月底前:新增绿地区段5公里,建成后对外开放。包括杨浦大桥-浦东南路,至此,绿地开放总长达到15公里,实现“三条道”全部贯通。

2017年底前:新增绿地区段6公里。包括张家浜-白莲泾公园、倪家浜-川杨河、上中路隧道-徐浦大桥,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贯通任务。

浦东滨江的23公里开放空间一共被分为了6大特色区段,它们分别是:一、杨浦大桥到浦东南路的文化创意;二、浦东南路到东昌路的都市核心景观;三、东昌路到白莲泾的艺术生活;四、白莲泾到川杨河的商务博览;五、川杨河到徐浦大桥的生态休闲;六、徐浦大桥到芦恒路的水乡古韵。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进入冲刺阶段
中高考后“放松游”火热 浦东机场出境游学生激增
北外滩开建码头文化博物馆
《勇者之剑》亮相文化广场 在棒起棒落间探讨生命的起落
虹口滨江又添一处新地标 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开建
留住红色记忆 ——上海大力加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
国内外15大地标性特色建筑 领略它们独有的风采
沪上建设“文化上海云”
沪上建设“文化上海云”
上海魅力新地标大盘点 每一个都值得期待
【共舞长江经济带】 苏州河百年变迁:从近现代工业缘起到投资创业乐土
看娃用上高技术
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上海呈现全面“先发优势”
随着滨江岸线断点陆续打通融合,江景归于一线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
连续高温,快来浦东这些“避暑胜地”清凉一“夏”吧
尖叫!上海这7个新地标帅炸了 将承包你下半年所有的艳遇
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主题论坛昨举行,与会专家寄语“上海声音”
十五天寻文化之根悟桑梓之谊,华裔青年用微电影镜头展现当下中国
上海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魔都颇具西域风情的餐厅 品味沧桑厚重的文化
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上海浦东机场运用大数据解决打车难问题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群申遗全力推进
活用工业遗产实现产业转型
供给侧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7月工业利润延续增势
347千米:墨发现最长水下洞穴 内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文物和遗迹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