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学术与实用价值俱佳的出版论著

2017-07-24信息快讯网

【三味书屋】学术与实用价值俱佳的出版论著-信息快讯网

 

《出版经济学研究》

 

陈昕著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艾予

翻阅陈昕先生签赠的《出版经济学研究》,笔者既感欣喜,又有酸楚,更多的是感动。欣喜的是,这部厚重的作品足以见证他在出版经济学领域的辛勤耕耘;酸楚的是,笔者毕竟离开文化行业越来越远了,回首往事不免感慨丛生;感动的是,他一贯的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勤于总结,恰恰映射了他的坚韧、坚定与执着。

诚如经济学家林毅夫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所说,这是一部“堪称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俱佳的论著”。陈昕是出版家、实干家,也是学术理论家。在从事出版工作的几十年中,他通过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出版,撰写了一百余篇论文及多部专著,被业界冠以“出版经济学家”雅号。《出版经济学研究》是陈昕关于出版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陈昕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经济分析、发展阶段研究(1978-2005)、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图书定价制度、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转型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等方面,对中国出版业作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产业到部门、从全球到国内的全景式研究。陈昕所论建立在充分、扎实的图书出版数据基础之上,广泛采用历史材料、市场资料和对比数据,时间跨度近四十年,空间跨度涵盖数十个国际国内大型出版集团,运用缜密的理论架构进行深度分析。

陈昕剖析了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进行客观评价。他深入探究中国图书出版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出版业陷入困境的原因,着重对图书市场现状、特点、性质以及未来走向等进行较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敏锐地指出,从1986年开始中国图书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方要及时转变角色;中国居世界前列的出版品种数字支撑着的出版繁荣业绩很可能是虚假的,需通过建立图书销售代理制来推进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解决生存问题;曾在中国图书出版史留下显赫一章的新华书店,正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出路在于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对图书出版业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他总能较早发现,一针见血地给出重要判断,并为之探寻解决途径。

陈昕提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经历了超常规增长(1978-1985年)、调整与徘徊(1986-1994年)、新的增长(1995年以后)三个发展阶段。他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各阶段产生和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求一个清晰的描述。他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国际国内出版形势的变化为背景,提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图书商品经济属性的分析、图书垄断性的再考察、图书定价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欧美国家图书定价模式的分析等,陈昕深入探究了我国图书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他不仅看到图书定价的核心地位,更以经济学方法,通过弹性指标对图书商品的经济属性加以具体量化,解释了图书市场的市场特征——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并运用垄断模型解释图书定价行为。

通过建立图书供给需求模型,陈昕证明了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数字出版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传统出版的编辑成本则是大于零的固定值。这表明,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传统出版社很难与数字出版主体竞争,将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呼吁,要深入挖掘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

从某种意义讲,陈昕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未来学家。他呼吁的焦点,多为中国图书出版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且往往是在大家看不清方向时指出并被后来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路径。如他针对1986年后中国图书市场在高速增长后回落的事实,得出中国图书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判断,引致业界议论纷起,一度还与出版界前辈王益打起笔仗。随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演变,业界接受了陈昕的观点。

我国出版学研究中,经济学分析是较薄弱的环节,这恰恰意味着出版经济问题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凸显出陈昕对出版经济学探索的难能可贵。经济学家袁志刚评价:“没有多年的经济学思考,没有多年图书编辑的实践,没有多年出版集团治理的呕心沥血,没有多年图书出版市场的打拼磨炼,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著作的。从这个角度讲,《出版经济学研究》呈现的是绝无仅有的‘陈昕现象’。”

陈昕对出版经济学的研究,在为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寻路、为中国出版经济学的创建奠基的同时,也为当下的中国出版人进一步做好出版工作确立了标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