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来建筑师体验“有温度”的市井

2017-08-04信息快讯网

 

让未来建筑师体验“有温度”的市井-信息快讯网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刷亮了巷弄,用可爱的卡通画美化斑驳的旧墙。(李彦伯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虹口区张桥居民区,是上海现存为数不多的棚户区之一。随着旧城改造工作的启动,低矮逼仄的棚户即将消失。不久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群大一学生来到这里,挨家挨户地敲开了很多居民的门———

棚户的采光条件如何,房间功能如何区隔,楼梯倾斜角度多少,居民又怎样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挤出收纳空间……除了采集建筑专业领域信息,这群年轻人还将目光投向这里的公共区域。狭窄的街巷、公用的晾晒场以及居民小憩的地方,都成了他们调研的对象。

在完成这次调研后,这群十八九岁的大学生给居民们留下了一份礼物:在水池、流动菜摊、晾晒场等公共区域,他们用涂刷的方式,留下了各种可爱的卡通画,刷亮了巷弄,美化了斑驳老旧的外墙。

未来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同济大学这个培养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摇篮,越来越多老师已形成共识:从专业入门开始,就要为学生们播下一粒“有温度”的种子。

在棚户区开展“人类学精度调研”

同济大学建筑系青年教师李彦伯,每年都给本科低年级学生上建筑设计基础课。今年,他打算在班里做一次教改实验:把这门课的教学场地搬去离学校几公里之外、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张桥地区。

无论是居委会干部还是普通居民,最初多半都想婉拒这群师生:“你们还是别来了吧,这里很快都要拆了。”“正是因为快要拆了,才有别样的意义。”同学们不厌其烦地拜访。听闻同学们娓娓道出这次调研的内容后,很多居民打开了家门。

原来,这是一次“人类学精度调研”。不同于普通的问卷调查或访谈,学生们不仅要知道棚户的空间结构,更要“闭起眼睛,脑海里就能浮现出生活在老房子里的人的生活场景。”比如,生活在这里的老爷爷,早上要不要出去买菜,下午是否有午睡的习惯,他腿脚方便吗,身体状况如何;一位普通家庭主妇,平时是怎么晾晒衣服的,一家人在哪里吃饭,孩子在哪里做作业……显然,所有这些问题,都指涉生活在老房子里的居民。

“一位老人如果有午睡的习惯,那就对房屋的光线提出了要求。家里爬楼是否方便,到医院要走多少路,这也涉及到建筑设计以及社区周边公共配套的问题。”李彦伯说,把建筑系大一学生带到社区,启动人类学精度调查,就是要让他们观察居民的起居,观察那些他们习惯了的日常动作,从中体会生活琐事中隐含的居民克服建筑局限所作出的努力……而这些都是建筑系学生应该知道的。

执业环境变了,建筑学教育怎可不变?

事实上,包括张桥在内,上海很多路名带有“桥”“浜”“嘴”“塘”字眼的地方,过去往往意味着附近有河道。从路名着手,学生们可以了解上海的发展历史,从细微处感受城市化进程。

在同济大学的老师们看来,培养“接地气”的建筑师,这样的教学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过去,建筑系学生一般在读完一年或者两年,具有一些专业知识的储备后再接触生活中的建筑,才有机会走近真实的社区。而眼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在经过了前期快速发展后,接下来,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更多时候需要在城市空间的存量以及空间品质方面做出提升。

今后,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执业环境将和今天愈发不同。也正因如此,将在专业知识储备上还是“一张白纸”的大一新生带去棚户区调查———看似冒险又突然的教学实验背后,承载着建筑学教育的新理念。建筑师要关注建筑本身,从专业入门开始,就要对“何谓建筑”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除了建筑的空间结构,更关注房子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

感知“建成环境”,留下回忆与“温度”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采访时,不少老师提及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不少高校都设置建筑学及相关专业,而在欧美一些院校,相应学科已越来越多地表述为“建成环境”(Built-environment)专业。单从名称看,就已经阐释出建筑、城乡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建筑系学生,对于眼前一片即将消失的“建成环境”,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课程结束之际,学生们提出的一个要求,让李彦伯既意外又感动。

这群大一学生,大多数画图纸还不熟练,甚至连绘画功底也是刚刚练就的。但他们提出,能否让这些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在搬离之前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美好,留下一份难忘的回忆? 于是,顶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这群学生撸起袖子,拿起了辊筒和刷子。他们在居民房屋老旧的窗台下画上三个小黄人,在长着苔藓的水池旁画上一只俏皮的猫咪,在泛着潮湿味的墙面上画上蓝天和白云……

“这里,居民和老宅的告别进入倒计时,每一天也可以过得充满温情,留下美好的记忆。”很多学生的心里,有着这份念想。炎炎夏日,在这门课和这次特殊的调研任务结束时,同济大学建筑系学生以及生活在张桥地区的居民,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度”。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