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浪潮中的一段自我觉醒之旅 德国图书奖获奖作品《克鲁索》引进出版
讯(记者 顾军)“赛勒的语言卓然成诗,感官炽盛,入世深切,在他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德国作家卢茨·赛勒长篇小说《克鲁索》荣获2014年德国图书奖时,评委会授予的评价。而在这之前,《克鲁索》已拿下乌韦·约翰逊文学奖和卡施尼茨文学奖,可以说是当年风头最劲的德语长篇小说之一。近日,《克鲁索》由世纪文景公司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部宏大而精巧的小说,在构思与气度上媲美托马斯•曼的《魔山》。”
《克鲁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两德合并前夕。东德的大学生艾德在生活中遭受重创,独自来到北部边境的希登塞岛上寻求新生。“一分是陆地,九分是天”,希登塞岛是度假胜地,也是“边境内的最后一个自由之乡”。岛上聚集了许多社会边缘人,其中有一些人来此地打短工以排解心中苦闷,而另一些人则将小岛当作他们穿越波罗的海、逃往对岸“自由世界”的码头。艾德加入了岛上的克劳斯纳饭店,成为一名旺季洗碗短工,并遇到了岛上的精神领袖克鲁索。克鲁索有自己的一套自由哲学,艾德跟随着克鲁索,不断拷问自己的内心,两人之间也逐渐产生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时局变化,柏林墙倒塌,希登塞岛上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何去何从做出新的选择……
《明镜》周刊如此评价此书:“一部宏大而精巧的小说,在构思与气度上媲美托马斯•曼的《魔山》。”
德国新生代作家卢茨·赛勒,首部长篇获得国家奖
这部小说取材于作者卢茨·赛勒的真实经历。他曾在一次专访中谈到,主角克鲁索这个人物虚构的成分更多,而写大学生艾德这个人物时,“我还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很多素材。”赛勒的创作历时三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不断做笔记,写作,修改。最终,作品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视角完美结合,呈现出流畅、自然、大气磅礴的效果,成为一部层次丰富的哲理小说,同时也揭开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在创作小说之前,赛勒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位诗人,他被认为是当今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他从200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土西铁路》和《时间的天平》,分别获英格博格•巴赫曼奖和冯塔纳奖。
中译本还收录了作者手绘的故事中重要场所克劳斯纳饭店的座位图,以明信片的形式随书附上。
链接
作者简介
卢茨•赛勒(Lutz Seiler, 1963— ),出生于德国东部的格拉市,曾是泥瓦匠和木工,参加过东德国家人民军。他于1989年夏季在希登塞岛的克劳斯纳饭店做洗碗工,次年完成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业,1997 年起在勃兰登堡州威廉斯霍斯特的彼得•胡赫尔之家主持文学项目。他现居威廉斯霍斯特和斯德哥尔摩两地。
之前,赛勒已出版多部诗集,其中《四十公里之夜》获不来梅文学奖。
译者简介
顾牧,1996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0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理论。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并从事德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已出版译著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