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获奖作品、美国学者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全新修订面世
费正清获奖作品《腹地的构建》
美国学者彭慕兰教授
吕萌 摄
讯(记者 顾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着风气云涌的变化,处于近代资本主义带来的冲击以及其后续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在于国家或是社会结构层面上的,人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而这些都勾连起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变化书写,西方学界有着不少经典的论述。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与经济(1853-1937)》便是这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部。1993年,《腹地的构建》一经上市,便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获得了1994年的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图书奖。据悉,《腹地的构建》近日全新修订面世,由世纪文景公司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纪文景公司邀请到原翻译者马俊亚修订,词语表述将更加清晰、易读、准确。除彭慕兰这本经典研究著作之后,世纪文景公司还将在年底出版他写给大众阅读的全球史——《贸易打造的世界》。
对于美国学者彭慕兰这个名字,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他的另一本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曾引起了学界内外的热烈讨论。彭慕兰现为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同时他也是“加州学派” 的领军人物。“加州学派”并不是有着统一学术取向的整体,而是不同国别、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方法论背景的学者的聚合,他们既有相似的理论诉求,又各自发掘着其特有的研究思路。“加州学派”关注中国研究是要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全球视角中看待中国问题;他们强调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发展,是为了去除中西二元对立,揭示出中国历史独特的发展逻辑,彭慕兰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腹地的构建》是他成名作。
地区发展何以不均衡?贫穷何以被创造?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外来侵袭的影响?我们如何看到中国近代变迁?彭慕兰试图在《腹地的构建》这本书中回答这些问题。
彭慕兰在书中将大运河与黄河交汇附近的山东、河南、河北非沿海的部分地区作为解剖对象(在书中称为“黄运”地区),运用中美多家档案馆、图书馆的许多一手资料,探索了自晚清以来国家政策的转型与国家对不同地区服务的重新配置,以及给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所造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课和来自底层的反抗,进而希望能对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态变迁有着全新的阐释。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将给予读者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去理解清末民初时期。这本书也全面表示出了彭慕兰的学术关怀:他试图将社会历史变迁与国家领导者的政策制定联系起来,以此呼吁政策制定者能全面考虑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单一制定政策计划。
该书书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