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90后硕士生带领团队启动“跳跳舞”创业项目, 让广场舞大妈尝“互联网+”甜头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公园内、马路边、社区公共空间里,悦动的音乐响起,大妈们便聚在一起翩翩起舞——这样的画面,城市居民再熟悉不过。而这几天,广场舞大妈们也没有歇下舞步,如今她们的广场舞更因“互联网+”而变得有所不同。
“广场舞大妈”曾经是一个评价两极化的群体:一方面她们热爱健身、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因为跳舞噪音扰民、舞队为抢地盘发生冲突等事件,她们也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90后硕士生韩笑远却将广场舞作为创业契机:通过打造一款集赛事、培训及广场舞周边服务于一体的平台“跳跳舞”,他让一大批爱跳广场舞的大姨大妈们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
目前,申城4000多支广场舞舞队都是“跳跳舞”平台的活跃用户。这一创业项目也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大姨大妈们连同广场舞,一起上了网
一名90后大男孩,怎么会关注起街头巷尾大妈们的广场舞,并把它锁定为自己创业的项目?
韩笑远和记者分享了一则创业前的故事。他来自贵州,考上同济大学后,每年和父母聚少离多。“但即便如此,回家过年那几天,我们年轻人总是握着手机,在微信朋友圈刷出存在感。我发现,我妈那一辈刷存在感的地方却和我们不一样。妈妈的朋友圈就是跳广场舞的圈子。跳舞的过程,或许也是这一辈人刷存在感的过程。”
在同济读本科时,政治学专业的韩笑远辅修了企业管理专业。伴随他对广场舞的剖析,一份商业计划开始慢慢形成。他带着这份商业计划书入驻了同济创业谷,在那里他结识了创业伙伴,学习了创业知识,获得了创业工位,找到了创业导师,也获得了创业资助,开始了从大学校园到市场化运营的第一步。
韩笑远最初的设想是,为众多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舞技、展示自我的平台。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把上了年纪的大姨大妈以及一些更年长的爷爷奶奶“请上网”。而这,就是“跳跳舞”平台的由来。
探索“广场舞+”,打造新商业模式
让众多大妈如此着迷,广场舞的魅力究竟何在? 为了创业,韩笑远没少花心思研究。从杨浦区开始,他跑遍全市各区,观察、了解不同广场舞舞队的活动情况。“不少社区街道都有自己的舞队,此外,还有大量舞队来自民间。这些活跃舞队的灵魂人物就是领队。”
除了跳舞的时段、喜欢的舞种,韩笑远特别注重收集大妈们在参加广场舞活动中的“获得感”。比如,有的人很好学,喜欢尝试新的舞种,不愿意每天都跳同样的舞,这就萌生了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再比如,有些舞队在成建制后,希望走专业化的道路,那么,能否通过举办一些大型赛事和培训,助这些大姨大妈在舞台上焕发光彩?
自2014年在校攻读硕士起,韩笑远便着手启动“跳跳舞”创业项目,目标是打造集赛事、培训以及广场舞周边服务于一体的赛事IP(知识产权)。
“最初创业时,我们在闵行区搞过一次大型广场舞比赛,结果一下子来了200支舞队,大家热情都很高。”韩笑远介绍,舞台演出相对正式,舞队规模一般不超过24人,且舞队训练需要解决场地、化妆、服装等问题,所以他的创业团队自然联想到通过“广场舞+”匹配更多行业优质品牌的商业模式。
泛年龄化、泛群体化是趋势,广场舞也在升级
和大姨大妈在一起,韩笑远还证实了自己的判断:除了健身娱乐,广场舞还是重要的社交平台。为此,“跳跳舞”打造线下俱乐部,在线上平台开发时,也专门为众多舞队开辟了线上活动空间。领队可以在网上管理舞队,分享参加比赛的视频、照片,也可以相互交流。
不少上了年纪的长辈对于广场舞的投入,让韩笑远这样的90后很感慨。“记得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从嘉定区一路找到我们位于虹口区的公司,就是为了让我们教她如何使用App,如何在网上管理她的舞队。”
另一方面,韩笑远在推进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广场舞评价两极化的现象。“有时候,我们很多人带着偏见或者说是傲慢之心,在围观那些在马路边上跳舞的大妈。试想,如果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马路边上跳舞,还会引起这么大的反感或负面评价吗?”
为此,“跳跳舞”致力于为更多的舞队提供闲置专业场地的使用信息。而在向更多舞队推介专业教师时,他们也在慢慢地推广轻舞姿,希望借此减低广场舞活动产生的声音分贝。
“广场舞的舞种可以很多,活动形式也可以多样。除了在街头巷尾随意舞动,它完全可以变得高大上。”韩笑远告诉记者,目前活跃在“跳跳舞”上的用户,除了上年纪的大妈们,还有不少70后、80后白领。在他看来,泛年龄化、泛群体化是广场舞发展的趋势。对于这样一项承载着人们追求健康、积极生活的运动,需要人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就是韩笑远领衔的90后天天愿意和跳广场舞的大姨大妈相处的原因。
眼下,韩笑远正在计划迈出新的一步:让“跳跳舞”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