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十八
核心观点
在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卡住制造强国的瓶颈,建设制造强国的预定目标能否按期实现,关键还是质量。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卡住制造强国的瓶颈,建设制造强国的预定目标能否按期实现,关键还是质量。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需要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组合拳
自十八大以来,“质量”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质量强国”已写入“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关注的热点。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相继颁布了 《中国制造2025》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 等文件。但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依然任重道远,还需紧密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打出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组合拳。
———健全多元共治、协同有效的质量治理机制。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以涉及健康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产品为重点,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培育技术与知识产权意识,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人员保障能力。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
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制定质量竞争型产业发展目录。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融合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形成新型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品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优质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稳定和保持传统行业和品种结构优势,加快解决影响质量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依托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推动区域产品质量整体提升。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推动质量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完善质量品牌平台建设,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加强质量和品牌指标体系、信息渠道和共享机制研究,建立特色鲜明的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企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合力,完善质量和品牌活动推进平台。
———加快重点领域的质量品牌提升。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快提升消费信心。将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消费品领域列为重点,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
首先瞄准若干重点环节实现重要突破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政策的部署关键在于落实,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质量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下大力气首先瞄准若干重点环节实现重要突破,特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首先,实施优质制造工程。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优质制造工程”,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及热点消费品为重点,加快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同时,需要制定“优质制造工程”的配套政策,开展“优质制造工程”试点示范;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将标准与质量安全纳入到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的要求中;设立中小企业质量培训专项;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其次,实施中小企业质量精准扶持计划。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99%左右,创造了80%以上的新产品、75%的就业岗位、60%的GDP,以及50%的税收总额。然而,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融合度低、产品质量严重依赖检验等是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通病。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质量与创新服务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培育,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对制造业起到重要支撑的隐形冠军。
第三,出台“质量促进法”。国内质量法律主要是 《产品质量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等,关注的是质量安全和质量问题的政府管理。对于质量发展和质量促进仍是空白。“质量促进法”的制定,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第四,实施消费品“品牌对标”专项。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倡导“优标优质优价”。建立国际消费品标准数据库,信息免费向社会公开,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开展相应的创新应用。展开对中国产品“优质制造”标识的国际推广活动,提振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消费信心。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造业质量品牌组”组长、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