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十七
贾华强
核心观点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来要求,并专辟一章,阐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范畴,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追求高质量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质量既体现在微观方面,也体现在宏观方面。从微观角度说,企业是保证商品质量标杆的主体,因而质量便构成企业的生命力量。即使过去企业有好的质量口碑,但如果不注意抓牢抓实,仍然可能会走向衰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我国当前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这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需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离开效益优先原则。强调效益优先,意味着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体现在对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即企业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原则。但在现代社会中,仅仅强调这一原则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提升外,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强调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效益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是如此,对国家间的竞争来说,同样是如此。
为此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就必须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其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因素,因此变革和创新的作用就特别重要。
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实践表明,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中国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激发出来的活力是居功至伟的。因而,我们需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以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这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就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增长数量到增长质量、从增长速度到增长效益的升级,正在以世界大国的姿态“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需要我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需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需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