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开幕,大量新技术已进入融合应用阶段
作为每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前菜”,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昨天下午率先登场亮相。今年的博览会汇集了400余家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重点展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网络安全等新技术新产品。
记者发现,今年的展出更加务实,没有浮夸的设计和概念包装,企业更愿畅谈落地能力———展览中大量新技术都已走入现实,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进入融合应用阶段。
图像识别技术进入产业爆发期
纵观本次展会,图像识别技术的精进和落地应用是一大亮点。
百度公司展台搭建了一个“迷你上海”,在“高架桥”上,一辆纸板小车缓慢前行,看似“笨拙”的车子却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不仅能“看见”眼前的交通情况,实现在空间中自主行走,还可同步进行人脸识别、通用物体识别、标识(Logo)识别甚至是植物识别。
如此智慧的“大脑”,得益于车体内部两块不起眼的硬件模组。百度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套“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模组”由双目摄像头与运算底板组成,可以在此基础上快速开发出一个具有地理位置建模,可实现导航和避障功能的机器人,适用于安防、物流分拣和仓储管理等方向。
在图像识别技术上,新兴的独角兽企业也不可小觑。旷视科技刚刚拿到了4.6亿美元C轮融资,刷新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记者在展台体验了他们的城市天眼系统:只要走入摄像头视域,人脸就会被360°无死角扫描,在已经连入数据库的情况下,能够快速识别身份。如果走得远些呢? 视频结构化能力立即大显身手———这一回,除了人脸之外,性别、发型、衣着特征、车辆等23个大类100多个小类悉数进入识别范围。
“这些技术不是概念,全部已经进入应用场景。”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告诉记者,在新零售领域,这套人脸识别技术已为包括阿里巴巴无人超市等十家落地的无人便利店提供技术支持,在手机领域,已经为小米、VIVO、锤子、华为等搭载了人脸识别解锁支持。
从“软”到“硬”直观感受5G魅力
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到底有多快呢?业内有一个比喻:如果把2G比作自行车,那么3G就是摩托车,4G相当于汽车,5G则是高铁。
在本次展会上,5G通信技术是当仁不让的一大亮点。在运营商展台前,一个“5G平衡球”装置被频频围观:在一个由
三条机械臂支撑的平台上,小球能够自动“感应”到其上方物体的位置变化,并随之进行移动。记者体验发现,在4G条件下,如果拨动小球,小球会来回反复,需要5到10秒才能回归到中心平衡点。而在5G环境下,这个时间会缩短到2到3秒,感知差别非常明显。
“平衡球机械臂模拟了工业自动化时代机器和机器之间通信的应用场景,通过引入5G的超低时延特性,三台机器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同步协作,让小球精准地停留在预定位置。”展台相关负责人同时告诉记者,在5G条件下,可以做到一公里范围内100万台的海量连接,让更多智能设备连接到网络。
5G通信将面向车联网、物联网等大互联的行业应用,未来,不会讲话的路灯、水电表等“哑终端”只要嵌入一块芯片,也将全面接入智慧物联。在3G、4G时代,美国高通是领头羊,而5G时代对中国芯片企业则是一次新的机会。
过去一年,互联网之光展台上的芯片又有了大规模的性能更新。紫光集团刚刚成功研发了32层64G存储芯片,这是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最接近国际顶尖水平的芯片。记者在现场看到,它只有指甲盖大小、毫米级的厚度,却有刷到32层的工艺。“如果把芯片的存储量比作一个停车场,这就相当于32层的立体停车库。”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紫光已经在武汉、南京和成都建厂,预计明年起量产将达到每年30万块。
丰田倾情出展广州车展,全方位展现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