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棒爱心基地”不是苦情“孤儿院”
球场上的快乐,让孩子们放下内心的防备。本报记者谢笑添摄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动身前往“强棒爱心基地”的路上,脑海中曾不自觉地闪现过许多零碎片段:坑洼而又泥泞的球场,挥舞千百次直至力竭的球棒,满面尘土与汗珠的棒球少年。这几乎是每位访客到来前都曾设想过的画面。
在这片位于北京市郊的棒球基地里,每一张稚气的脸庞背后,都藏着一段沉重而心酸的过往———他们之中,有人两岁时父母被泥石流卷走,却至今仍以为双亲只是在外打工;有人接连遭遇了父亲病故、长兄被离家出走的母亲以8000元卖给他人等一连串人生变故……即便个别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得以陪伴左右,也已失去了劳动能力,能由清贫的祖父母扶养甚至都已算得上“幸运”。按社会学的分类,这样的群体被称作“事实孤儿”。而这也正是“强棒爱心基地”创始人孙岭峰奔波于天南海北“选材”的基本标准,前中国棒球队队长想让棒球成为这些孩子从绝望人生中走出的跳板。
一切似乎与那些传统的励志故事相似,直至走入基地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这里与想象中截然不同。在孙岭峰面前,有着足够多悲惨的身世值得他以各种方式去向外界讲述或呈现,但这片“事实孤儿”们汇聚之处并非外界想象中的孤儿院,惹人怜惜的“苦情”不是这里的主旋律,孙岭峰口中那句旁人听来有些天真的“贵族教育”才是。
“废墟”上建起的棒球乐园
除了每天在距离基地不过数百米的学校上课外,这片从洗衣房到食堂五脏俱全、条件不亚于专业队宿舍的棒球基地,几乎见证着这群7到12岁的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刻。
清晨6点是棒球少年们一天生活的开始。认真打理完宿舍的每个角落之后,等待他们的是每日在训练场外最重要的必修课———背诵 《弟子规》。对于这群最大也不过12岁、识字尚且有限的孩子而言,这蕴藏着诸多人生哲理的1080字多少有些晦涩难懂,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却生动地体现在了他们待人接物的每个细节:无论遇见的是朝夕相处的教练还是临时来访的客人,第一时间弯腰鞠躬行礼;每日餐前与饭后,向食堂里为自己起居操劳的阿姨、教练致谢;但凡前往任何屋子,必先轻声敲门询问。
这自然不是孩子们初来基地时原本的样貌。约莫两三周前,孙岭峰从宁夏与甘肃接来了三位新成员。不到一个月的磨合渐渐改变了他们过去在家中肆意自我的习气,但教练百般询问却得不到哪怕一个字反馈的情形还时而发生。在这里,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他们的内心都很敏感,刚来时不信任任何人,一个礼拜都未必会说一句话。”令孙岭峰欣慰的是,至少在走上棒球场的那一刻,新来的孩子能暂时卸下内心的防备,快乐地加入训练,“即便他们什么也不会。”
在长辈面前,孩子们的敏感表现在沉默的言语以及肢体语言的逃避,而在同辈面前,则成了失控的表现欲,化作洒粉笔灰、向初中生讨香烟等一系列行为之上。“这里的孩子们本性都不坏,但同样得承认的是,他们过去基础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若是亲眼见过孙岭峰当初探访孩子们家中时所拍摄的影像,就不会对此感到意外:破败而又狭小的屋内难觅落脚处,除了一张堆满杂物的小床外,再找不到任何完整的家具,相依为命的祖母因手掌被压草机压出巨大的凹陷彻底失去劳动能力,唯有在周遭贫瘠的土地上翻些杂草乱炖———这是某个孩子来到基地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许再找不到任何形容比“废墟”更为妥贴。孙岭峰至今还清楚记得,这群孩子第一次在餐盘中看到虾时,脸上的那份惊恐,“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多条腿的动物”。贫乏的物质基础之下,教育从来都是奢望。正如当初在孙岭峰向一位孩子的二伯表达希望将其带到北京的愿望时,对方只提了两个问题———“管吃住吗? 管看病吗? 那好,你们带走。”
于两年前开始筹措的爱心棒球基地并非孙岭峰偶发的灵感。早在运动员时期,他就曾尝试过向慈善基金捐款、定向捐助贫困生等方式,但在发现前者款项去向不明,后者又无助于改变受助者的人生轨迹后,他决定改用自己的方式。只不过,再美好的理想遇见现实,总难免会陷入困境。
所谓“贵族教育”的理念或许不过是孙岭峰略带戏谑的自嘲,而翻修一新的球场、训练前后的牛奶、顿顿带肉的餐食背后,每年200万元的开支却没有一丝玩笑的意味。在孙岭峰的世界观里,“开阔的眼界是成才的必须。”在不愿发起慈善捐助以免落下利用公益赚钱口实的情况下,不愿将就的他为了能让孩子们统一服装以获取归属感,甚至连最基本的服饰捐助都全部婉拒。至于高昂的运营成本,部分有赖于外界投资,其余则与合伙人一同自掏腰包。
“长大”比打球分量更重
从营养不良到体质超北京市同龄学生平均水准,转变的过程不过短短数月,而这也让基地的教练们看到了更多可能。
如今在基地中主管孩子们训练的,是一手挖掘孙岭峰的前国家队主帅张锦新。年近七旬的他放弃了原本在北京执教名校棒球队的工作,长年居住在基地内,孩子们亲切地唤他“师爷爷”。出于对恩师的尊重,孙岭峰从不插手日常教学,而在张锦新的脑海里,已为孩子们规划出了三条成长路径。“即便是他们中天赋最平凡的也能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发展顺利的,能进专业队。”按照张锦新的判断,这批孩子里天赋最好的那几位绝对有希望进入MLB(美国职棒大联盟),而这也是老帅奋斗数十年仍不愿离开棒球场的缘由。
考虑到如今的MLB中已有大批亚洲选手加盟,这一夙愿其实并不如听上去这般遥远。但从某种角度而言,伴随着这批孩子成长的棒球,说到底不过是连接彼此的纽带与塑造人格的工具,在这片几乎嗅不到功利气息的基地里,“长大”永远比打球分量更重。
基地里最严酷的惩罚除了停训,还有因不守纪律而遭“师爷爷”短暂“断交”。对于孩子们而言,每天傍晚拉着“师爷爷”那通从冰碴子聊到姚明身高的胡侃,是场下最快乐的时光。但身处这个自控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年纪,总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非上演,让张锦新“气”得不想多说话———宿舍里被神秘偷吃的点心,训练中只有孩子们自己才能理解的口角,不时发生在棒球少年们的生活中。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在以下这段对话发生时,一旁的张锦新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大的触动。严格说来,故事的剧情其实算不上感人,不过是在时常因顽皮而与小伙伴起争执的李海鑫的生日宴上,向来腼腆内向的“小双”抢过话筒主动送上祝福,“我和李海鑫相处两年,他每天陪伴着我,给了我很多快乐,我祝他生日快乐。”当这样的话语出自这样年龄的孩子之口,“师爷爷”的情绪波澜自然也就不难理解。日复一日的训练、学习、生活中,友谊的种子就这样在一群还在爱向老师打小报告年龄的孩子们心间萌芽。
在棒球运动里,有一种牺牲自己安全上垒权利而使跑垒员进垒的得分方式,被称作“牺牲打”。在孙岭峰的眼里,这就是棒球运动的精髓所在,“对于自我利益的牺牲以及团队精神,这群孩子有着比同龄人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一同成长、成熟,也更懂得如何彼此相爱。”
温馨故事背后的苦笑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孙岭峰过去从未想到,在最初筹措基地建设的那段日子里,遭遇的最大困惑竟是信任危机。从退役执教到投身商海,他的履历中似乎找不到值得怀疑的线索,但在中国鱼龙混杂的慈善业态之下,“借慈善牟利”的质疑刻在了不少人的脑海中。为证明自我而放弃慈善募捐,在这个关于棒球的温馨故事背后,孙岭峰的苦笑也是整个社会的无奈。
与外界刻板印象里的退役运动员相比,孙岭峰的思维敏锐而又跳跃,他的言语中有着许多关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但有件事却是这位前中国国家队队长始终不愿“明白”的———在博取同情这件事情上,反常的感官刺激永远是那般“高效”。孙岭峰曾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某家所谓公益机构在开放日前一天缩减伙食,以便外人能看到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这至今是他心中的痛。
如非被外人问及,孙岭峰很少主动提及孩子们背后凄惨的身世。简短的交流中,他强烈表达了对于某家媒体在讲述自己基地孩子的悲惨故事时不使用化名行为的失望与愤怒,甚至不止一次。局外人或许永远无法知晓他为何要投身这片事业,但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一切从孩子角度考虑的思路已足以诠释慈善的真谛。
每当访客抵达“强棒爱心基地”,孙岭峰欢迎其到来的方式,不是沏上一壶茶来慢慢讲述那些苦情故事,而是带上他们走进宿舍或球场,展示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礼貌的鞠躬致意。与孙岭峰并不算长的接触中,最难忘的细节是一段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答———“与那些同龄的棒球少年相比,这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孙岭峰在片刻思考后的答案是“没有什么不同”。
或许没什么回答能比这更坦诚。抛开无法预知的未来竞技水平,这里培养出的就是一群普通而又人格健全的棒球少年。只不过,如果少了这片到处透着坦率与真诚的基地,这群有着辛酸过往的孩子甚至很难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