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正义、真实、无畏、同情
《无问西东》将发生在4段时空下的清华人的遭遇串联起来,展示在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清华人的遭遇,既有战争时期炮火硝烟中的舍生取义的国家情怀,也有历史滚滚洪流中无法掌控的命运变幻以及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个人际遇,是为清华的近现代缩影。
这四条线以发生在1937年飞行员沈光耀为国捐躯为核心,这条线最能体现“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那段叫西南联大的时光是清华最值得骄傲的时光。艰苦卓绝的环境却孕育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大学,培养了一批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菁英,那个时代充满对知识的敬畏,对独立精神的追求。那里有陈寅恪、冯友兰、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巨匠,也有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等功臣。那是一个培养独立人格,滋养贵族精神的地方,尽管有时课堂被飞机轰炸,校舍有时被炮火夷为平地,那群在草地上奔跑、打球,在漏雨的教室里读书朗诵的鲜活生命中,不仅仅有思索诗歌、哲学和生命学者、演算物理和数学的天才,更有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与敌人义殊死搏斗、舍生取义的热血青年。
沈光耀是广东名门独子,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暴行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目睹了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战场。作为名门之后,富甲贵胄,他入队的决定受到母亲阻拦“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然后他仍然孤注一掷,把享受人生乐趣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正义,真实,无畏,同情。
他驾驶着飞机为饥饿的儿童空降食物,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晃晃”,当他的飞机引擎声在空中出现的时候,孩子们涌向街道,一袋袋食物从空中降落,孩子们跳跃着,奔跑着,他为饥饿的孩子们带去生的希望,阳光透过机舱照射在他露出笑容的脸庞,他的眼神平静慈悲,《奇异恩典》响起,泪水拦阻不及,夺眶而出。
剧中沈光耀的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1937年8月,他驾机撞沉日舰,英勇殉国时年仅27岁。他牺牲前高呼“我的身体、飞机,当与敌人的飞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被镌刻在石碑上伫立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里。
抗战时期这支空军队伍人称飞虎队,队员们几乎都出身望族,平均23岁为国捐躯。他们是那个时代中国的富二代典型代表,是那个年代的精神高地,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做出的义无反顾的担当,反映了那个时代富贵子弟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名门望族的贵族情怀。
台湾学者、作家齐邦媛在她的小说《巨流河》中对这段历史有过详细的记载,讲述了她与和飞虎队队员张大飞的烽火情缘,其中有几个细节让人难忘:1943年,齐邦媛19岁,在南开中学上高三,是年张大飞25岁加入空军飞虎队。部队换防经过重庆时,张大飞去学校找齐邦媛。在范孙楼前他拥她入怀,隔着军装和皮带她听到他心跳如鼓。此后,终生再未相见。1945年,齐邦媛就读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与张大飞保持通信6年,直到有一天,哥哥齐振一告诉她张大飞战死的消息,同时寄给她张大飞写给齐振一的诀别信:请你们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又未早日放下……那天看见她从梅林走来,惊异中我竟然说出“我爱你”。像我这样的必死之身,怎么能说出“我爱你”呢……请你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抗战胜利夜,重庆万人空巷,欢庆鼓舞。跟着欢庆队伍经过南开中学范孙楼前,齐邦媛突然觉得万声俱灭。后来,她受洗成为基督徒纪念张大飞。1999年,齐邦媛在南京空军公墓和张大飞的墓碑合影。那个抱死赴战的张大飞泉下有知,当年被她轻拥入怀的少女,独自走过那个颠沛流离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今已至耄耋,是否为当初的选择感到欣慰!
正义、真实、无畏、同情,试问今日“国民老公”时代的富二代们拥有哪一样?在挥霍无度,一掷千金大富背后,是否真正理解“富”与“贵”的区别?愿“立德立言,不问西东”之清华精神滋养时下青年,拥有独立之人格,贵族之道义。且富且贵,且行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