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风”见证申城治污成效

2018-01-08信息快讯网

“冬日清风”见证申城治污成效-信息快讯网

制图:李洁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绵密的冬雨让申城新年第一周有些阴冷,好在有清风相伴。虽然冷空气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给申城“快递”了一场重污染,但实际上,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6日的十天里,上海的PM2.5浓度有六天达到“优”(即不高于国家一级标准的35微克/立方米)。


通常,冬季是全年PM2.5浓度最大、污染最高发的时节,但目前,洁净的空气已不再是“夏秋专属”。随着上海大气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市民越来越有机会在冬日里畅快呼吸,并且不再“拖累”全年的PM2.5平均水平,为上海实现更高的污染治理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今冬空气表现突出


根据本市环保部门在线发布的监测数据,记者测算发现,2017年11月到12月,上海PM2.5日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是自2013年监测PM2.5以来的最低,比近五年同期均值低约30%,比2013年同期低54%。要不是元旦前的那场重污染,上海今冬PM2.5日均浓度甚至比2016年全年均值(45微克/立方米)更低。要知道,2016年是上海历史上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提前完成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治理目标,也就是PM2.5日均浓度比2013年降低20%。


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上海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42微克/立方米左右。虽然环保部门尚未正式公布去年上海的PM2.5浓度,但记者测算发现,2017年上海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左右,几乎肯定能提前三年实现“十三五”治理目标,这当中,冬季空气质量的表现居功至伟。


摆脱常规“污染循环”


往年,入冬后上海的空气通常会承受巨大压力。许多人记得,在2013年12月,上海一度出现连续七天的重度污染以上天气,AQI(空气质量指数)一度爆表。根据历史数据,五年来,上海PM2.5浓度最大、空气最“脏”的十天,全都出现在冬天;而且,如果这五年中每年都选出十个“最脏日”,那么这50天里,有45天出现在冬天。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晓浩告诉记者,往年进入11月后,上海就进入雾霾高发时段。每当冷空气南下,其“先头部队”就会送来污染气团,急剧抬高上海的PM2.5浓度,推动AQI达到峰值。冷空气主力过境后,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随着天气转为静稳,本地污染物不断累积,空气再次恶化。可以说,上海往年的冬天通常就在处在“外来输送—本地累积—外来输送”的循环中,AQI也不断在污染线上下摆动。


但今冬形势似乎有了质变。一方面,冷空气带来的污染浓度峰值被削平。以11月和12月为例:2013年到2015年,上海平均每年会出现11个中度或以上污染日,但2016年只有四天,去年更只有两天。另一方面,在两股冷空气之间,本地虽然也有静稳天气,但却不怎么会形成污染物过度集聚。同样看11月和12月:2013年到2015年,上海年均只有11天的PM2.5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优”),去年有24天。


“人努力”胜过“天帮忙”


上海今年冬季空气质量的改善,有天气的原因,但并不明显。对上海来说,东风和降水是AQI的利好因素,前者来自海上,相对比较洁净,而降水则有利于减少扬尘。上海中心气象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冬,上海近地面偏东风比常年略多,但并不显著;在降水方面,去年11月偏多,但12月又偏少。


排除掉“天帮忙”的因素,“人努力”的价值就更加突出了。根据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已公开的数据,去年11月,京津冀PM2.5浓度普遍较上年同期低约40%,从而削弱了外来输送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上海这几年持续推行减排措施,使得本地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幅下降。


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全市的燃煤电厂均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业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基本完成,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工程已竣工,工地、堆场、码头、混凝土搅拌站等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促进了扬尘减排。总体上,全市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


虽然冬天的PM2.5浓度出现实质性下降,但一些新问题也值得上海关注,特别是氮氧化物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正在上升。去年11月以来,上海有十天因为二氧化氮浓度超标而出现轻度污染,而这十天的PM2.5全都处在“良”的水平。伏晴艳表示,机动车、船舶和各类固定燃烧源是氮氧化物主要来源。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