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研学,遇见另一个自己

2018-01-19信息快讯网

乡土研学,遇见另一个自己-信息快讯网

青山间云雾缭绕,微风吹皱一泓碧水,湘西的冬日早晨是迷人而安谧的。逆沅江而上,有一只小船伴着琅琅书声缓缓而行:“三三,一个人一生最美丽的日子,十五岁到廿岁,便恰好全是在那么情形中过去了……想不到的是我今天却在这样小船上,想着远远的一个温和美丽的脸儿,且这个黑脸的人儿,在另一处又如何悬念着我!”这篇《夜泊鸭窠围》出自沈从文先生1934年写于沅江之上的《湘行书简》,80多年后的今天,一群年轻的城市学子再次来到这里,用心灵和文字丈量中国的美丽乡村。

这项名为“乡村笔记”的活动由复旦大学2015届本科生汪星宇发起,生于上海、学于复旦大学和纽约大学、专于国际政治的他,身上似乎没有一个标签能够跟乡村扯上关系,但他偏偏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朴实的乡土大地。在他的设想中,未来两年,他将带领1000个城市孩子,寻访那些隐于山水、大漠、丛林的神秘乡村,一边记录,一边研学。“城市孩子需要乡村视野,乡村发展需要城市支持。”这是汪星宇的初心,也是他的理想。

乡村里有真实的中国,到那里寻找更大视野

汪星宇的家在南汇大团,以前属于上海的郊区,后来并入了浦东新区。在他的童年中,有香甜的西瓜、水蜜桃,有冬暖夏凉的蔬菜大棚,还有清澈见底的小河,关于高楼大厦的记忆反而不多。“上海乡下人”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大学期间,他到过贵州、云南等地的乡村,才发现原来“真正的乡村”并非他认为得那么简单。

作为一名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汪星宇后来去了更多地方:本科时在芬兰交换学习过大半年,在纽约读过两年研究生,也到过韩国、朝鲜等国家,但是走得越远、看得越多,他越发现自己其实不了解自己的国家。“每当国外小伙伴问我中国是怎么样的,我的脑海中似乎只能想起上海的城市街景以及南汇的田园瓜果。”必须走出城市,寻找更大的视野,成了他心中的一种渴求。

从美国回来后,汪星宇加入了一个公益组织,到湘西参与扶贫工作。但是他渐渐发现,眼下所谓的“扶贫”偏于传统,无非就是利用电商平台,帮助老乡卖自种的瓜果蔬菜,虽然拓宽了销路、提升了销售额,但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他看来,这些乡村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们没有被人们看到和关注。

事实上,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共有58973万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7.35%,尽管乡村常住人口呈逐年递减趋势,但这仍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更重要的是,乡村里有真实的中国。

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曾经孕育了文明的乡村

那么对乡村来说,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汪星宇认为,是人们关注的目光。“默默无闻的乡村只有先被人看到,才会迎来更多改变,进而推动乡村城镇化的进程。”而年轻人的关注是最“值钱”的。

为此,去年汪星宇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创立了一个专注于乡村场景的教育服务平台“乡村笔记”——计划两年内带领1000个12至18岁的初高中学生走进中国各地的乡村,通过创意写作和田野调查两种方式,进行乡土研学。

据“乡村笔记”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三学生秦杨依然介绍,在今年1月26日至2月 2日之间,将有一支以创意写作为主题的队伍出发前往湖南省常德、怀化、湘西。在七天的行程内,10名学员将一边阅读《湘行散记》,一边重走沈从文先生写作这本书时的路线,并完成三个任务——看桃花十里、写情书一封、宿乡野一日。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好地领略风土人情,完成文学采风,团队特别邀请了吉首大学民俗学专家田茂军教授和几位复旦诗社指导老师协同指导。学员们在此期间完成的作品,还将有机会发表。

在1月26日至2月11日之间,则另有两支田野调查小队将先后到达湘西金龙村、桃花村、芷耳村。在为期八天的行程中,学员们将一边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边亲手触摸最鲜活的乡村景象。学员们可以“当一天农民”,在结束田间劳作后,带上自己采摘的蔬果去赶集;学员们可以“过一个腊月”,在糍粑、苗画、鼓舞中感受最真实的湘西节庆风俗;最后,所有学员需要交出两份“作业”——为老乡设计一款农产品包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一份田野调查报告。

乡土研学,遇见另一个自己-信息快讯网

“我们不做高定价,也不想这个项目只服务于精英家庭,我们想去创造这样一个新的理念:教育之中的视野不仅是向上的或者是向外的,应该也有一个向内的乡村体验的内容。”汪星宇这样说。

创意写作+田野调查,乡土研学进行时

就在不久前,“乡村笔记”面向全国的大学生群体发起了一次试运行招募,为即将到来的正式出行积累经验。最后,这支由15名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带着一本《湘行散记》、一本《乡土中国》来到了清澈灵秀的湘西。

从常德桃源坐船,逆沅江而上,汪星宇一行人最终抵达的地方名为浦市。位列湘西四大名镇之首的泸溪县浦市是屈原的流放地,也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至今还能找到巫傩文化的遗踪。“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傩戏,最开始是一种人类取悦神灵的仪式,后来慢慢演化成娱神娱己的民间活动。沈从文先生在《泸溪·浦市·箱子岩》中曾对苗族唱酬傩神戏作了详细介绍:“到冬十腊月,这些唱戏的又带上另外一份家业,赶到凤凰县城里去唱酬傩神的愿戏。这种酬神戏与普通情形完全不同,一切由苗巫作主体,各扮着乡下人,跟随苗籍巫师身后,在神前院落中演唱。或相互问答,或共同合唱一种古典的方式。戏多夜中在火燎下举行,唱到天明方止。”

乡土研学,遇见另一个自己-信息快讯网

幸运的是,此番湘西之行,“乡村笔记”的体验者们亲眼见到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文化。汪星宇提到,虽然现在浦市很少有年轻人会唱傩戏了,但当地一些老人家还在坚持传承。在浦市的两天,白天,学员们走街串巷,收集巫傩文化的资料,到了晚上,大家便跟着一群老爷爷、老奶奶,穿上茅草制成的“外衣”,戴上华丽的面具,学唱傩戏。平常只见诸于传说与书本的历史、文化,就这样以一种真实可触的方式,与这群年轻人相遇了。

“事实上,如浦市这样蕴藏丰富文化宝藏的乡镇,还有很多仍鲜为人知。”汪星宇希望,未来他能通过“乡村笔记”这样一个站点式的学习平台,带着更多心系乡村的青年人去新疆大漠中的村落、宁夏贺兰山的葡萄酒庄园、福建平潭的渔村……让孩子们在真实碰触中补上乡村这一课。“如果他们将来在买菜的时候,能闪现一个念头:中国有城市,也有乡村,它们各有千秋、和而不同,这样我觉得就是值得的。”(记者 朱颖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乡村笔记”团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