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针不吃药,“小儿推拿妈妈团”流行起来

2018-01-21信息快讯网

不打针不吃药,“小儿推拿妈妈团”流行起来-信息快讯网

瞅准了“不打针、不吃药”的好处,正有一群妈妈学起了小儿推拿,尤其在冬季儿科病高发季,在家推拿小儿以防病,成为妈妈们的新技能。正在上海召开2018年度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仲景国医推拿分会首届海派儿科推拿论坛上,民间自学推拿的现象受到专家关注。中医名家谈到,“小儿推拿妈妈团”流行起来,有助于缓解儿科就医难,专业人士也更需主动作为,做好科普。

少跑医院,妈妈们学起小儿推拿

谈及本次海派儿科推拿论坛,丁氏一指禅推拿传人、海派儿科推拿创始人金义成教授颇为感慨,他没想到,报名者一再增加,最终突破400人,除各地医疗机构、院校的专家,还有一群业余爱好者。各地对儿科推拿的热忱可见一斑。

“这些年,我国小儿推拿领域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受过专业科班队伍,一支是民间队伍,比如妇幼机构人员,还有一群妈妈爱上小儿推拿。”金义成说。

曾在上海岳阳医院任职的蒋诗超博士两年前离开体制创业,直接感受到市场对儿科推拿的需求,很多妈妈希望跟他学习小儿推拿,“掌握一些家庭保健手法”。社会上,也有不少妈妈“组团”去学习小儿推拿简易手法,组成“小儿推拿妈妈团”。儿科推拿“不打针、不吃药、少痛苦”的“绿色”特点,很吸引家长。

在一些专家看来,我国儿科医生本来就缺,从事儿科推拿的更少,且不说这股民间热潮是否有助于扭转该局面,至少说明儿科推拿正获得更多认可。

不打针不吃药,“小儿推拿妈妈团”流行起来-信息快讯网

源自民间,分清治疗与保健很重要

儿科推拿到底有啥好功效,能对付一些什么情况?

其实,相较其他中医学科,早前从事小儿推拿的人不多。都说儿科是“哑科”,自古有“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小儿”的说法。因为孩子大多起病急,变化快,小儿病难治似是中外医学界的共识。金义成回忆,刚接触儿科推拿,心中也有疑虑,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在医院实习的他目睹了很多腹泻儿童经历一番推拿,一两天就痊愈了,这才坚定了从事小儿推拿的决心。

金义成在上海岳阳医院推拿科工作几十年,为我国儿科推拿名家。据他介绍,海派儿科推拿应用对象为0-14岁,适用范围包括小儿内、外、伤、五官科等方面的疾病。他也谈到,儿科推拿具有“草根性”,如“老虎吞食”等手法就是来自民间经验,说明儿科推拿走向民间有基础。

不过,金义成也强调,社会上推拿服务良莠不齐,混淆推拿的治疗与保健功能的界限、夸大推拿功效等现象值得留心。这些年,在承担学院教学任务的同时,金义成积极推动小儿推拿普及,希望促成更多推拿知识应用于社会、家庭的儿童保健和预防领域。

不打针不吃药,“小儿推拿妈妈团”流行起来-信息快讯网

不打针不吃药,“小儿推拿妈妈团”流行起来-信息快讯网

以手代药,擦亮海派金招牌

记者了解到,从学科角度看,儿科推拿是区别于成人推拿的一个体系,有丰富的理论与手法体系,实不能与街头按摩混为一谈。

在上海近现代海派中医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位小儿推拿名家。比如,早在1917年,王松山先生就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一指禅推拿治疗儿科病的经验。传统小儿推拿名家还有张静莲及其弟子马玉书等人。

在全国儿科推拿流派中,海派儿科推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派。它是产生、形成、发展在上海这一特殊地域的儿科推拿学术流派,深受海派中医“海纳百川、融汇百家”的特点影响,并获得江浙一带推拿流派的滋养,结合多个推拿流派的优点综合用于儿科。本次论坛上还举行了收徒仪式,金义成等名家收下一批弟子,他们大多已是一方推拿名医、各大医院的科主任,拜师是希望进一步精进技术和能力,共同钻研、发扬海派儿科推拿。

“外科医生有手术刀,内科医生有药,我们推拿医生只有一双手,以手代药,以手代刀,治疗功夫就在手上。”蒋诗超说,中医推拿不仅要学经典、理论,要见真章还得看手法技艺,推拿讲究心手合一,心到,手到,功到。这一切无捷径可循,唯有练习,因为手法是灵魂和情感的,对它下多少功夫,就会有多少回报。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分享了儿科推拿对腹泻等流行病的阻击作用,鼓励打造上海品牌,加快海派儿科推拿的发展。(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