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大量投资软实力,外国留学生可获“一带一路”学位
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1月21日刊发文章称,过去几年里,中国像西方一样对软实力进行了大量投资。
文章称,清华大学学者高宇宁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教授发展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这些学生是各国政府挑选出的公务员,都获得了中国颁发的奖学金。其中很多人来自非洲。
在高宇宁的课程中,中国发展模式是重点内容。这涉及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基础设施项目、经济特区和中国的金融工具。高宇宁是剑桥大学的博士。他说,自己的很多学生也在欧洲或美国拿到了毕业文凭,他们有“传统的想法”。高宇宁指的是“华盛顿共识”,即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挂钩的发展战略。“过去几年发生了变化,”高宇宁说,“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了中国发展经验的独特之处。”
文章称,中国正在培训新的非洲领导精英,就像西方在过去几十年里做过的那样。那是熟悉中国机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精英,是中国继续在非洲扩大经济和外交投入所需的伙伴。数据显示,去年有超过7.3万名非洲大学生在中国留学。他们占外国留学生总数的24%。趋势是大幅增长。2016年这个比例还是14%。今年在中国学习的讲英语非洲国家的学生数量首次超过了在美国或在英国学习的学生数量。
文章称,下个学期,外国学生可以在中国取得“一带一路”硕士学位。中国在非洲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去年,投资40亿美元的内罗毕至蒙巴萨铁路线开通,那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此外,一条投资同样多的线路也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港连接起来。
文章称,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这两个项目都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由中国建筑企业承建。火车也由中国生产——那也带去了所有的中国技术标准。高宇宁说:“在埃塞俄比亚,甚至列车员的制服也和中国的一样。”
在他的课程中,这个非洲国家是一个好例子。因为这个大陆上没有哪个国家像它那样明确地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高宇宁说:“中国的模式是没有模式。”他说,那与给所有国家强加同一个理念的“华盛顿共识”不同。资源换取基础设施。这曾是中国在非洲长期奉行的公式。但现在双边关系更加多样化。不仅大型国有企业,私人企业主也前往非洲。他们不仅搞建设,还把工厂搬迁到那里。他们创造了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在非洲当义工。
文章称,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像西方一样对软实力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个大陆上有48所孔子学院教授汉语。中央电视台在非洲雇用了100多名国际记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斯瓦西里语和豪萨语播放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