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国高中将使用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标。教育部日前印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亮点。这是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的消息。
据悉,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高中阶段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强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
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课标最为明确。新课标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须贯穿语文科目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 《论语》 《孟子》 《庄子》外,增加了 《老子》 《史记》 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新课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 (首) 增加到72篇 (首)。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
>>>链接
快评:增强文化自信,新课标领航新时代高中教育
樊丽萍
与新高考改革相衔接,备受教育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7年版) 终于出台。
步入新时代,高中教育要与时俱进,既要满足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又要承担树根立魂、为广大年轻学子打好人生底色,对日常教学产生“指挥棒”作用的课标极为重要。
可以说,课标就是一门学科实施日常教学之“纲”。所谓“纲举目张”,此次课标修订,一大亮点就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毋庸讳言,母语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要载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未曾断流,正是贵在代代传承。步入新时代,承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青年,必须是拥有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代。也正因此,在高中教材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本身就是时代要求使然。
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标可谓“不负众望”,不仅有“量变”———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数量从原来的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古诗文的教学内容将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同时也要求高中课堂教学产生“质变”: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略中国传统语言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深。
包括语文科目在内,通过凝练各门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精选、重组教学内容,结合课标修订,高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此次都进行了优化,在育人目标上进一步聚焦,形成教育合力。比如,根据新课标要求,各门科目都增加了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无论是修习历史、美术还是体育,学生们在领略不同学科风景的同时,最终都能触及中华文化之根。
对年轻一代学子来说,高中三年不仅是接受新知识、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也是涵养文化,陶冶品性,确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为高中生精选精神食粮,此次新课标的修订,也牢牢把握着时代性的新元素,为高中教学增加新营养。比如,历史课程设置“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等。可以说,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都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与课程内容形成融合。
可以预见,即将全面投入使用的新课标不仅将为领航我国高中教育的质量提升,也将为教育强国的建设作出新贡献。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