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

2018-02-07信息快讯网

原标题: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还记不记得姜育恒这首经典老歌:“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

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哼唱这首歌似乎特别应景。时代在变,春运在变,老一辈的记忆里,春运是绿皮车、泡面味、蛇皮袋,是“行李往里推一推”“借过借过让一让”“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的吆喝声。

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春运记忆,它们一同勾连出时间的印记,终点都是一个——家。

绿皮车与泡面

在火车上闻到泡面的味道,仿佛就闻到了家的味道。”每年这个时候,打工者孙大辉都会踏上从上海回重庆过春节的旅途。交通设施更替,绿皮车已渐渐被高铁取代,但他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依然是前些年春运上的那一碗泡面。

这种“国民食品”伴随了几代“归家人”的春运记忆,更丰满了每年春运大潮中数亿人的漫漫归途。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孙大辉回忆, 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没有网上订票服务,熬夜蹲守购票,夜晚寒风中,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就是温暖与幸福,也缓解了寒冷与焦虑。

“过去,由于车速慢、停站多,动辄就得在火车上待十几甚至几十小时。吃饭怎么办?来一碗方便面。”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互不相识的路人,面对面坐在车厢里,头凑在一起吃泡面,话故乡。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老家是哪里?”天南地北的回家人一边跟身旁萍水相逢的陌生朋友寒暄,一边吃着汤浓味美、热气缭绕的方便面,漫漫回乡路也变得温馨欢乐。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旅客在火车上的时间和在每站停留的时间逐渐缩短,用餐次数大大减少。如今,乘客在高铁上餐饮品种有了更多选择,通过互联网订餐服务,上车之前就能预约美食。回乡路变成越来越简便,乡愁也从一碗泡面变成了一条微信、一张高铁票、一份网上订餐。

船与大通铺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船运曾是我国沿海城市间穿梭最为方便的手段。比起绿皮火车的时常晚点和拥挤,船运则可不经停靠的从北往南,且可以让大家舒舒服服的在船舱中躺着睡一觉。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90后”白领张小姐经常听父亲讲述当年在北方当兵时的春节故事。春节时拉上同批入伍的战友,从长春出发,坐火车南行,赶到大连换乘客船。船舱中,挤满了归家的人们,也没有一二三等舱,40个人一间的大通铺,36小时,从大连到达上海。船身较小,晚上浪一大,走廊上都是晕船犯吐的人。

老一辈人还记得,船靠岸时,看着眼前逐渐清晰的风景,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匆匆跑回房收拾,哪怕还要很久靠岸也要到舱门后等待着。不长的休假时间耗了大半在路上。但相比难买票和拥挤的火车,父辈们下次归家时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坐船归家。

学生与进城务工者

春运这个专用名词,到底是何时出现的?据上海市方志办的记载,这个提法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进行和户籍制度的松动,春节期间客流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探亲访友客流转而更多元更多向,流量开始激增。1984年开始,进城务工人员客流逐渐成为春运的主流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据上海铁路局老职工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春运:“大家只是要把自己塞进车厢,哪怕爬窗户被硬塞进车门也无所谓,一心的想法就是‘回得去’,完成从工作城市到老家的一次‘位移’ ”

上海地区的春节旅客输送任务,绝大部分由上海站承担,责任重大,压力也是空前的。为了摸清客流动向,上海站事先就开展春运的客流调查,每年春节前3个月,就以路局主任计划员为主,组织有关人员,对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大宗客流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查。

调查组深入各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了解放假日期天数,旅客流量流向(元旦与寒假因与春节相近,故与春节一并调查),为春运工作奠定基础。由于春运期间工作量巨大,上海路局和上海站除了要调集大量机车和车辆还需要增添大量人手,除从其他单位抽调外,还有大批解放军和武警来站支援。

1990年春节,采取职工停止“大休”、给予加班津贴的办法,克服人员不足的矛盾,才结束近40年来都要外单位人员助勤的局面。1990年,上海铁路局颁布《上海铁路局春运工作条例(试行)》,使春运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老北站”与“敞篷车”

记忆中的铁路上海站,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北站”,是沿用建于1909年的老站。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这个老站能力小,设备差,站场受周边建筑群的限制,无法拓展。候车室不足40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候车。一到节假日客流骤增,更显得拥挤不堪。

为此,老北站采取各种办法,如封闭站前广场,作为旅客的临时候车场地;组织服务员、民警及助勤的解放军引导旅客进站上车;逢到下雨天,尽量安排旅客在候车室及临时搭建在上海铁路局大院内的棚内休息,或与列车乘务员联系,提前检票上车。当年,一到春运高峰期间,老北站周边的宝山路、天目路都会出现严重拥堵。

这种情况直到1987年底,上海火车站新站(俗称新客站)建成后才得以缓解。

上海铁路局老员工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铁路部门为补充春节期间的运力,还会加开“敞篷车” “那种加班车条件更差,只有几节车厢连起来,没有茶炉,也没有卫生间,一般用于补充短途运力,有些西装革履的乘客买不到绿皮车车票,也不得不乘坐这种敞篷车 ”

新时代里,随着铁路网快速扩张,运行速度也在持续提升从1997年4月1日的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到2007年4月18日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10年间中国铁路从传统的“绿皮车”扩展至“K字头”“T字头”“Z字头”,到动车高铁,列车的最高时速从120公里/小时提升至250公里/小时,神州大地“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成为现实

粉红车票与“大卖场”

哪一年“春运”成了专用名词?你坐过铁路“敞篷车”吗?-信息快讯网

运能的提升也带来购票等诸多现实问题。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火车票还是那种硬纸板,发站和到站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票价纯手工计算。

上海站一位老员工回忆:“到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出现,打印的红色纸质票才流行起来,铁路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即便如此,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售票窗口,而且人力毕竟有极限,遇春运等高峰更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在“拼体力”。

为方便旅客购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然是“大排长龙”。面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也是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

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创下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人售票最高纪录,平均每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拟三月开工,建设总工期两年
中航协:台湾当局阻挠两岸春运加班毫无道理
民航局:台湾当局拒绝核准两岸春运加班做法损害两岸民众利益
《英雄本色2018》:娱乐的江湖里,兄弟情成了兄弟罗曼史
春运交通变化:列车首推打折优惠服务,公交轮渡线路升级
遇见即美好,铁路推出八大体验服务
春运40天,上海1315万人乘火车返乡
春运车流加大 申城道路运行将面临严峻考验
留在上海过大年:松江有这么多白相好去处
动动嘴就挣钱:知识付费的赛道上,新一轮争夺目标是什么?
保春运畅通,虹桥枢纽“零容忍”查处机动车乱停放等行为
钢铁侠是摇滚男!猎鹰火箭把红色敞篷车、科幻小说和他的歌送入太空……
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 铁路上海虹桥站站内厕所每天近10万人次使用:你的舒适,离不开他们日行三万步
春运期间日均车流106万辆次,上海高速公路网流量同比增长10%
护航春运回家路,让旅途不再“囧”
春运开启 12306咨询量急剧上升一天接400电话
最富裕的“鬼村”被遗弃了20年却美成了童话惊艳世界!
一根香烟就上瘾果然是真的!尝试抽烟的人中70%成了“瘾君子”
春运记录|高铁保洁“闪电侠”:6分钟翻转2000多把座椅
长三角铁路多流叠加迎来节前春运出行客流高峰
她叫朴允祯,又叫梅丽萨,完成了从一个弃儿到明星的童话故事
足球苗子“挖角”竞争日渐低龄化的同时,小球员的流动却成了天大的难事
铁路上海南站坚持7年办“春晚”,为旅客开启人文春运旅途
手机解禁,“仰头族”变成了“低头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