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坐火箭去太空旅行!商业航天或将主导未来宇宙探索
今天凌晨,世界现役最强大的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成功实现了首飞并完成一级火箭回收。这让SpaceX公司和它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级火箭回收成功,但中间芯级原定在大西洋上驳船回收的目标却没能实现。这让人想到,在发射前,马斯克不断强调:“只要不炸毁发射平台,首飞就算成功。”这一次,人们关注的目光已从单纯的技术成败,转向马斯克对于梦想追求、冒险与创新的关注,以及商业航天在未来人类探索宇宙中作用的认识。
商业航天主导未来航天事业已成趋势
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推迟,重型猎鹰火箭终于首次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发射台发射。尽管芯级火箭回收不利,但它显然已可稳坐人类现役最强运载火箭的宝座。
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网站介绍,“猎鹰重型”火箭是一款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可将54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约等于一架满载的波音737飞机。 火箭第一级含3枚“猎鹰9”火箭芯,共有27个引擎,发射时能产生约227万千克的推力,是自上世纪60年代“土星5号”登月火箭以来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
实际上,SpaceX不仅实现了今天在“猎鹰重型”上的成功,他们的“猎鹰9号”火箭更是成为了目前全世界成本最低廉,性能也最为稳定可靠的火箭。SpaceX也因此成功占据了目前全世界火箭商业发射市场的绝对份额,几乎把原本占据市场主流的欧洲和俄罗斯全都挤了出去。
2015年,卡尔·萨根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就提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当时还受到不少质疑,但这两三年来,尽管坎坷颇多,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十分迅猛。
林宝军认为,创新就在于对惯性模式的改变,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就值得鼓励。一位航天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发展商业航天还应充分发挥我国军民融合的体制导向,在技术层面“集中资源办大事”,同时在生产端、市场端和应用端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国家也可加快出台各项适用于商业航天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具体细则,如采用“负面清单”模式提升效率,让企业更多参与到技术开发中,提升中国航天整体发展能力。
“保守的成功”与“冒险的创新”
在随后不断刷屏的相关信息中,马斯克过去的创业经历再次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在线支付Paypal创始人之一、建立SpaceX开创世界价格最低运载火箭、创立高端电动跑车公司特斯拉,还抛出了超音速高铁——45分钟横跨美国计划。而他的最终梦想则是让人类跨星际,实现星际移民。
曾经,他屡战屡败,被人认为是骗局、是妄想,遭到蔑视和嘲笑,但现在,在经历了濒临破产、次贷危机种种危难洗礼之后,他终于成了变革时代的推进者。在一条回顾自己艰辛历程的视频中,马斯克眼含热泪说:“有时候,你的偶像会令你失望。这些年的确很艰难。但有时,你只需看得稍微远一些,目标就会变得十分清晰。”
郑永春认为,马斯克这种冒险与创新,对传统航天观念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曾经,我们认为,确保航天任务的成功十分重要。”他说,但航天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并存的事业,如果当成功成为执念,阻碍新技术的应用,那就会与先进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也认为,当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计成本的投入必定难以为继,所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航天产品供应,是必然趋势。“更何况,新技术不等于不可靠,也不等于不能成功,而且长远来看,只要坚持、敢想敢做,总会成功的。”他说,猎鹰火箭以更高性价比逐步超越传统航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编辑:郝梦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