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虽苦,也还是有欢笑的时候。某一天,父亲不知是从哪里弄来一块大肥肉,皱巴巴的有点脏,洗净后放入酱油红烧,一家人像过年一样围着大肥肉喜滋滋的,我和弟妺几个你一筷我一筷的大快朵颐。父亲看着我们吃笑,忽然说:“将来,等你们长大了,像这样的大肥肉,你们就不喜欢吃了。”我和弟妹们听了都大笑起来,说:“阿爸真会说笑话,有谁会不喜欢吃肉的?”
父亲60年前的这一番话,今天却应验了。
在我们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位“预言家”。他喜欢看书,空余的时间自己还胡弄着写章回小说,但从未见他发表过。值得他骄傲的是,他多次向我们炫耀,他年轻时向《申报》投稿被录用并获得了“一石大米”稿酬的事。那篇被录用的稿件的题目叫:《五十年后的上海》。据父亲说,上海解放前夕,我们借住在南市小东门地区:板壁墙、木板床;点蜡烛、用马桶……没有电灯,更不可能有电话。父亲梦想自己五十年后的家,一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父亲的这一预言,几十年后全成了我们家的现实。父亲的这八字口诀后来成了上海底层人翻身的模板,到处被引用。是不是父亲发表在《申报》上文章为首创?不得而知。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父亲退休了。但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母亲说他是一辈子的“劳碌命”。原单位留用他发展“三产”,为教职员工谋福利,从无到有,校办工厂蒸蒸日上。效率上去了,福利增加了,教职员工喜上眉梢,父亲却倒下来……老员工们拉着母亲的手都说:“余老师是吃力煞咯(上海话:劳累而死的)”“老余人真好!”
“老余人真好!”是我听得最多的一句对父亲的夸赞。我崇拜父亲的为人,崇拜他的高尚的人格,他一辈子劳碌并没有为子女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懂得“礼义廉耻”、为人正直不阿的品质,却为我树立了做人的标杆。
父亲给我上的最后一课,也就是他留给我最后的一次教育,是在他离世之后,他的追悼会上……
那天,原本只是普通的家庭告别会,没想到现场竟来了二百多位相识与不相识的父亲的同事、朋友,他们都是我父亲帮助过的人,他们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向我父亲告别的。小小的厅堂里一片抽泣声……
哀乐声起,灵车轮旋,父亲即将升天。我再也抑制不住一个中年男人的眼泪,放声号淘大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下跪。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