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战略 | 哈里斯出任驻澳大使或将助推“四国联盟”
美国白宫于当地时间2月9日发表声明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提名美海军上将、太平洋司令部最高指挥官哈里·哈里斯出任驻澳大利亚大使一职,美国国会将会表决这一提名。迄今为止,美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一职自2016年9月一直空缺至今。这一提名也引发此间诸多媒体的关注。那么,他的到任到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缘政治影响呢?
生于日本成长于美国
哈里·哈里斯现年62岁,他于1956年出生于日本的横须贺港,他的父亲是驻日美军海军军士长,而母亲则是日本人,其父母在日本相识,完婚于日本,并生下了哈里斯。2岁时,哈里斯便随家人回到了美国,从此在美国长大,并入伍进入军校就读。
哈里斯1978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随后成为一名海军飞行员。在飞行生涯中,哈里斯的飞行时间达到了4400小时,其中包括超过400小时的战斗飞行,直至成为了一名上将。正因为如此,美国白宫在提名中称赞哈里斯是“一位战绩辉煌、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海军上将,对印太地区有着广泛的了解,而且具备领导力和地缘政治方面的专业知识。”
据悉,在长达39年的军人生涯中,哈里斯曾在每个战区服役过,并担任过7个指挥官职务。他成为了迄今为止美国海军中军衔最高的日裔将领。由于哈里斯担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一职在今年5月将届满三年,按规定不得连任。特朗普决定给他一个新的去处——让其退出现役,转而担任驻澳大利亚大使一职。预计,美国国会参议院会在未来几个星期里就核准总统对他的提名举行听证会。
恰如其分的一个“搅屎棍”
2015年3月,时任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哈里斯曾前往澳大利亚出席一个多边防务会议,他在会上以“沙土长城”来形容中国在南中国海自己的主权范围内所进行的吹填扩建行动,并蔑称北京的行动对其它声索国具有“险恶居心”。从此,哈里斯所形容的“沙土长城”的说法不胫而走,被一些美国媒体反复利用、放大,哈里斯也因此而名声大噪。而他的鹰派色彩以及搅局的嘴脸也就此暴露无遗。
2015年5月,哈里斯接任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一职,从此更加胆大妄为。他在南海问题不遗余力的煽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游说当时的奥巴马政府批准美军在南海展开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以挑战中国岛礁的主权,并曾隐晦地批评奥巴马政府在南海“不作为”;二是利用窜访南海声索国的机会撺掇这些国家主动去挑衅中国。
过去近三年来,他四处游说,煽风点火,所要做的几乎均与中国有关——那就是不断批评中国在南海海域咄咄逼人,妨碍了他口中的所谓“航行自由”,并呼吁美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来阻止中国在未来将南中国海建设成自己的一个内海。如此,将其形容为一个“搅屎棍”,似乎再恰当不过。在提名消息发布的当天,新华社发表了题为《哈里斯:这名日裔美军上将让太平洋很‘不太平’》的文章,称其为劣迹斑斑的“好战分子”。
澳总理迫不及待实则臭味相投
尽管针对哈里斯的这一提名此前几个月一直都有着传闻,但当正式的消息从美国白宫发布之后,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迅速作出了反应。他表示,对这项提名充满着期待,并表示张开双臂欢迎哈里斯的到来。尽管美国国会尚未就此提名进行表决通过,但他似乎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推特上表示说,“哈里,我期待尽快在堪培拉见到你!”
特恩布尔之所以如此高调,是因为他在南海问题以及近期的对华态度上与哈里斯几乎不谋而合,准确地说是臭味相投。近期,澳大利亚媒体和政府连续发布所谓调查报告,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声称中国政府对澳大利亚政府机构、企业和学术界正在产生“重大影响”,以及中国正在不断强化对澳大利亚当地中国留学生的控制。去年11月,特恩布尔政府在最新发布的一份外交政策白皮书赤裸裸指出,该国将积极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同时呼吁美国为此向澳大利亚提供更强而有力的支持(本网曾作报道)。
助推美日印澳“四国联盟”?
从去年开始,日本安倍政府便开始处心积虑地拼凑一个由美日印澳四国组成的准同盟,妄图基于所谓共同的价值观以经贸入手来推动上述四国间的全面合作,以迎合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行围堵中国之实。如今,具有日本裔背景的反华急先锋哈里斯将出任驻澳大利亚新大使,既能修复美国与澳大利亚因特朗普曾怒挂特恩布尔的电话而引发不快的双边关系,更能大力推动四国同盟的完善与形成。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伊恩?霍尔分析说,对于地缘政治,哈里斯本人不仅了解联盟的重要性,而且还会在地区事务中努力推动盟友关系的形成,以达到重要的目的。对此,美国和日本的防务专家们也都表示说,哈里斯担任驻澳大利亚大使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在“印太战略”下这一地区的几个军事盟友或准盟友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特朗普政府在不久之前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报告中均视中国和俄罗斯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同时强调美国加强与地区盟友和伙伴之间的合作是应对中国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今,哈里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名驻澳大使一职的,其扮演的角色自然让人不感意外。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教授)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