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通道 | 苏权科:“超级工程”背后的“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创造600多项专利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和钢结构桥梁,被工程师们认为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实现通车。这个“超级工程”背后有哪些“超级创新”?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介绍,上百家单位、上千名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300多项课题研究,形成了63份技术标准,包括600多项专利。“港珠澳大桥创新了海上装配化桥梁、超长外海沉管隧道、海上人工岛等方面的工程理论和核心技术,建立了工业化建造体系。” 苏权科以更形象的画面向在场记者们描述了这一体系——把桥梁和隧道都在工厂里制造好,用大型设备运到现场,再像搭积木一样,在海上拼装,在海底对接,筑就大型高品质的跨海通道。
苏权科表示,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两大方面的创新成果。其一,跨海桥岛隧集群工程的革新技术与标准体系。“这些成果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基础。”苏权科说。其二,这是首次由粤港澳合作共建的重大工程,创立了三地协同决策、协调发展和协商解决争端的管理机制,在合作共建项目领域累积了诸多经验。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应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陆向右开,香港向左开,那港珠澳大桥上怎么开车?”大桥的使用效率一度为人们所担忧。苏权科介绍,车辆行驶方向、跨境车辆交通限制等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论证,目前初步的解决方案已经形成,还在积极争取更加有利政策落地。比如,进一步放宽跨境通行政策,增强三地互信联动机制,实现人车物能上桥、愿上桥的良好局面。
此外,维护管理好这座桥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如何运营维护超长跨海大桥也摆放着诸多难题。苏权科表示,将在科技部、交通部的支持下,研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管理平台和装备,开创跨海大桥运营维护新格局。
文:王嘉旖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